中国医药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鼓王”张明智依旧“越唱劲越足”

    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

    沈松柏作品

    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

    □ 长江日报记者王娟

    提到湖北大鼓,很多武汉人的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张明智。他那独特的沙哑嗓音和亲切、地道的黄陂腔,曾在几代武汉人的耳边唱响,《找家家》《亲生的儿子闹洞房》等一大批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经典段子,也让他被观众们誉为“湖北鼓王”。

    ■ 登台60多年,还想一直唱下去

    9岁学艺、11岁拜师,16岁第一次登台至今,张明智已经伴着湖北大鼓走过了60多年的舞台生涯。虽然这些年每次演出多多少少都会提到,但每每回忆起来,他都忍不住激动。“小时候在民众乐园看湖北大鼓,每天都省下过早的两毛钱买票。演员在台上唱,我在台下偷偷在心里学。就这样我考进了曲艺队(武汉说唱团的前身),手续还没办完,曲艺队就出发到湖南演出。队长临走时让我也去,我就跟着去了。那个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想好好唱大鼓。”

    在湖南株洲,张明智第一次踏上了舞台,从此一步一步从开场节目演下来,一个一个节目往后挪,最后成了说唱团固定的大轴,几乎所有的武汉人都知道了唱湖北大鼓的张明智。多年来,他不仅走遍湖北的地市、郊县,更把大鼓唱到了香港、台湾,城市的剧院、露天的打谷场都留下了他的鼓板声声,卖烧烤的老汉和驻港部队的战士都曾为他的演唱动容。

    现在尽管年纪大了,但每次演出,张明智都会和观众开同一个玩笑:“你们都说我老完了,我只是老了,还没有完。只要你们喜欢,我就唱下去,还要带着徒弟们一起唱下去!”

    ■ 说身边人唱身边事,节目接地气

    作为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又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通俗易懂,又风趣幽默。

    通俗易懂又风趣幽默的节目哪里来?张明智说,要靠生活,要靠积累。多年来,张明智一直保持着看新闻、写东西的习惯,80岁的他每天依旧雷打不动地要看报纸和《新闻联播》,还迷上了刷短视频和头条。“你不掌握现在的形势,怎么写节目呢?走在路上碰见人吵架,我也要去听一听。搞创作是靠平时积累的,湖北大鼓为什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身边的人,你写的节目像开会一样喊口号,谁会听?”

    写身边人,唱身边事,张明智的作品一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早年的作品《找家家》《丰收场上》《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到近些年来创作的《酒司机爱酒》《粗茶淡饭分外香》《武二郎回来了》等节目,他关注着普通人家长里短的生活小事,也融入了对酒驾入刑、反腐倡廉、精准扶贫、长江救援队和百万大学生留武汉等社会热门事件的观照。为进高校演出,他曾连夜写出《留在武汉吧》,大学生们评价这个节目“还冒着热气”。他曾和弟子徐宁共同创作了《不吃鱼的猫》,节目中郝奶奶在鱼肚子里塞金项链给书记送礼的细节,就源自一则社会新闻。凭借这个生动、幽默的节目,徐宁于2018年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每次演出观众都笑得合不拢嘴:“太接地气了!”

    ■ 全力推弟子,“告别”十多年难说再见

    在25日晚的师徒演唱会上,张明智的众多弟子也在演出中和观众见面。弟子中既有徐宁、胡运琦、张雷、邓雅倩等学湖北大鼓、楚剧的专业演员,也有罗爱国等曲艺爱好者。

    其实早在2010年左右,张明智就曾推出告别舞台巡演,最初计划演出100场,但这一“告别”就是十多年,早就超出了100场。张明智说,最初策划告别演出,是为了把徒弟推荐给观众,“人家都说’徒弟接了班,师父靠边站’,我想的是,等这批徒弟都起来,我就可以退了。现在徒弟们都已经有了点小名气,演得都还不错。趁我现在还能站在舞台上,我就想着让他们走得更稳一点,让更多的人认可他们。”

    80岁的张明智身体情况并不太好,不能久站的他在演出中只能紧紧握住话筒架子,但他总是说得很轻松:“我心脏里放了6个支架,搭了4个桥,这是’十全十美’啊!”医生不建议他参加演出,可他不仅从医院溜出来排练,还跟护士长借来了听诊器——弟子邓雅倩在《吹破天》里扮演一名护士,正好缺个道具。“好多年没有演了,既然接了这个任务就要好好完成,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去唱。以前我开玩笑说死也要死在台上,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我就要尽量把徒弟再往前推一点。”

    张明智一共有14名弟子,多年来弟子们一直坚持演出,徐宁摘得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之后,多次参加“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等艺术交流活动,把湖北大鼓唱到了北京、天津、苏州、长春等地。“现在不光湖北观众知道湖北大鼓,很多外地观众也知道了,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这么多年,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张明智想要拜师的人络绎不绝,但他早已“关门”:“毕竟年纪大了,精力不够。收了徒弟我就要对人家负责,不能只挂个虚名。”虽然不收徒,但张明智在弟子范志强的帮助下建起了湖北大鼓爱好者的微信群,经常通过语音、视频指点湖北大鼓爱好者们演唱。“湖北大鼓要深入人心,不仅演员要有接班人,观众也要有接班人。只要喜欢湖北大鼓,不管有没有学过,有没有拜师,我只要有空都愿意跟他们说一说。”

    还有一个节目,虽然没有在演唱会上亮相,但那鼓词,句句都是张明智的心声:“小小大鼓圆溜溜,出在那黄孝二码头。白天我把他背着走,夜晚把他当枕头。昔日唱大鼓为糊口,走大街穿小巷忙个不休。今朝这鼓板拿在手,新时代唱新人说新事,我越唱劲越足!”

    【湖北大鼓】

    ●1850年左右

    现代意义上的湖北大鼓的雏形出现 鼓书艺人丁海洲(又名丁铁板)由山东来武汉卖艺,收徒传艺,并与湖北当地的方言、文化融合

    ●1950年 文化主管部门把在武汉等地流行的“鼓书”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

    ●2008年 湖北大鼓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