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88+4”的背后

    中医护理特色门诊护士吕文静操作督脉灸。

    针灸风湿科黄晶护士长做隔姜灸。

    患者做完隔姜灸后,将姜渣提回家用来泡脚。

    推拿科张赤护士长拔火罐。

    5月22日,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中)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与中医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赵敏(右)在直播现场。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其首,黄帝和老子还为后世开创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与中医思维相伴而行、相融而生。黄老之学的“大道至简”,在中医药的药方中有充分体现。俗话说“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拿下”,就是说用药宜钩玄提要、直逼病根。中医典籍里,常见的一味药方有独参汤、甘草汤,张仲景有两味药的名方是甘草干姜汤。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方针。所谓简,即清简;便,即方便;廉,即价廉;验,即效验。这四字方针,放在“价值医学”在全世界勃兴的当下,不仅不过时,而且很贴合。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更是加大了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培训,

    晰了硬性的绩效指标。在最新发布的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武汉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的国家监测指标获A等级,在全国532家三级中医医院的排名中,位居第27名。武汉市中医医院在中医药适宜技术上的挖掘、唤醒、焕发和应用上,真抓实干,大有作为。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5月22日做客长江日报“周医见”大型融媒访谈活动时介绍:“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录有135项。2021年该院实际开展88项,2022年实际开展92项。全院医务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功底在深度、广度、内涵、接地气上,全方位发力。”

    92并不仅仅是88加4这么简单。

    且看武汉市中医医院在中医药适宜技术上的生动实践,以及生动实践背后的中西协同全面发展。

    ■ 从零起步到日诊三十

    吕文静来自荆门钟祥,2002年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别人读护理读三年,她一口气读了五年本科。作为全日制护理本科的高才生,她被武汉市中医医院挑中,入职于医院的二桥院区。在大内科工作12年,她有了丰厚的全科历练。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落成开业后,吕文静和一批精英轮岗到四新大道汉阳院区。她的新岗位就是开设在门诊大楼的中医特色护理门诊,这个诊室正式开诊是2019年7月,起步的基础是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瞄准的是更大数量的亚健康人群,想以温灸刮痧、铜砭刮痧、耳穴压豆、拔火罐等中医适宜技术,拓宽服务的边界,纵深服务的厚度。

    新门诊、新面孔、新服务,而且造口护理门诊以直肠癌术后患者为主,本不是中医医院病源所长。吕文静和同事乐丹最初接诊患者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东西是好东西,打不开局面怎么办?

    一方面,医院管理层倾力支持,多方呵护;一方面,她俩主动作为,到其他科室登门推介。同时,她们强化能力建设,注重对既有技术的挖掘和深化,也到外院外地取经学习。吕文静还和几位同事一道,参加了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班,以优异成绩持证。

    毕竟是五年本科学出来的护士,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动手能力目击道存。吕文静还有自己的绝活,她擅长舌诊。其他科室推荐来的患者或亚健康人士到了她这里,她都亲自做一次阴阳虚实寒热的体质辨识,并选取最为简便廉验的适宜技术,予以实施。

    2021年护士节前夕,由长江日报好医网和武汉市中医医院联合举办的义诊现场,40岁的马女士因长期腹胀赶来咨询。吕文静接受了“现场考试”,她根据舌象判断,患者寒凝气滞、脾胃虚弱,当即为其进行手指第二掌骨全息刮痧。短短5分钟,马女士舌象便有了明显变化。

    好效果,立竿见影。好服务,不胫而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两名工作人员的编制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目前,这里有医生两人、治疗师四人。

    5月23日中午,笔者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门诊大楼中医特色护理门诊看到,药草飘香,器具多样,仍有人在帘内接受诊疗。据介绍,中医特色护理门诊一周七天都开门,日接诊量在三十人次至四十人次之间。考虑到适宜技术的人均耗时在1个小时左右,尽管治疗可以穿插并行,这个工作量已接近饱和,接诊人员面临着扩容的压力。

    ■ 满院皆是与遍地开花

    推拿科病房在综合楼四楼。刚进病区的门,艾灸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张赤护士长正在跟患者做温灸刮痧。张赤还兼职担任一个微信公众号“汉派经穴推拿”的主编。从命名到图标设计,从策划到内容生成,张赤和同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把做跟说结合起来,把中医诊治跟文化传播融通起来。“汉派经穴推拿”让有形的器具诊治,通过看不见的电波走出医院的围墙,走向千家万户。

    住院部九楼,是针灸风湿科,这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特色是隔姜灸。60岁的高大姐是外地人,来汉定居,从事家政。这是个爬上爬下、蹲地弓腰的力气活。过了兔年春节,活多起来,高大姐腰酸背痛越来越严重。周末气温陡降,她再也扛不住了,电话辞谢了工作,周一一大早就赶到了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风湿科门诊。接诊的马志毅主任医师一看,病得不轻,得好好治。

    住院医师给高大姐上了针灸和穴位敷贴治疗,也建议她试试隔姜灸。

    在专门的治疗室里,有专门的治疗床。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黄晶护士长,先把生姜打成姜汁,滗去水分,用一次性毛巾包裹之后入微波炉加热,然后敷贴在高大姐的腰部。上面安置木盒,在网格里再铺一层姜渣,然后燃烧五根艾条。先武火,后文火,明火熄灭后盖上封套,再由治疗床上排气筒吸去多余烟雾。高大姐静静躺着睡一小觉,四十五分钟“一堂课”,这次治疗就结束了。

    5月24日是高大姐第三次接受治疗,针灸、敷贴、隔姜灸三件套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一望即知:周一住进医院时,她吃饭需要送到床边,上下治疗床需要搀扶。这天治完,还没等人上前搀扶,她手一抬就从治疗床上起来了。饭点闻到菜香,她走到廊道里取食。

    据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介绍,该院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武汉市卫健委中医处培训平台,对骨干护士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轮训,已经有两批60名护士考试合格,进入实战。同时,医院与基层医院结对子,将中医药文化和适宜技术推向基层和社区。每个结对子的基层医院,必须派一医一护来院进修三个月,直至掌握一个项目为止。

    通过医护协同,上下协同,祖国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初步做到了满院皆是,在武汉市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全面开花。

    ■ 不仅仅是一代人受益

    本周恰逢长江日报创刊74周年之际,报社推出了读者节系列活动。5月22日下午,82岁读者李玉芳奶奶通过视频“云连线”的方式参加长江日报读者节活动——“周医见”医院负责人访谈,讲述全家三代人与武汉市中医医院的医患深情。

    尽管今年4月刚在医院接受过腹部手术,但李奶奶说话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良好的健康状况令网友赞叹。

    一个多月前,李奶奶因为腹部良性肿瘤,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妇科住院手术。术后第一天,她就能下床走动。经过一段时间休养,李奶奶很快就恢复了术前的好状态。

    “手术做得好,才能恢复快!”李奶奶说,高龄之际接受手术,还能快速康复,令家人和朋友感到惊喜。

    通过视频连线,李奶奶还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与武汉市中医医院近半个世纪的医患不解缘。她年轻时有咳喘的病根,常在市中医医院喝汤药,一喝就见效;丈夫遭遇骨折,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医生用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的方法,不开刀就治疗好骨折;女儿进入青春期,生理周期不规律,找妇科老专家徐升阳看病调理;等到女儿当上妈妈,外孙女青春期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又找徐老开汤药;李奶奶遭遇更年期综合征,也是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调理好的。这次,李奶奶查出腹部包块后,毫不犹豫地住进妇科做了手术。给她做手术的医生汪新妮、刘亚玲,都是徐升阳老前辈的传承人。

    一家三代人都在中医医院看好了病,李奶奶更加信任中医、喜爱中医,把一家人的健康都托付给了武汉市中医医院。她说:“中医药是千百年来医者的智慧结晶,希望今后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与喜爱。”

    李奶奶和家人见证了市中医医院妇科几代专家薪火相传的发展历史,而这也是医院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目前,医院成功创建了9个国家级重点专学科,15个省、市级重点专学科,建有20多个名医传承工作室,急诊医学科、脑病科(神经内科)分别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推拿科新增推拿市级质控中心,并成功入选首批武汉区域诊疗服务中心。2022年,医院新增骨伤、皮肤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8个专学科通过新一轮市级重点专科复评,医院技术实力再上台阶,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 不仅仅是慢性病人受益

    武汉市中医医院的“中”字到底是怎么写就的呢?

    医院上下在坚持中医姓“中”的同时,也不唯中医论、不唯草药论。医院鼓励全院中医师开展西医技术,而且不设“天花板”。近年来,院方积极推进中西医联合攻关,在原有胸痛中心基础上,将中医元素加入胸痛、卒中病人的院前、院中及后期康复全流程,创建中医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

    2022年4月,一位29岁的女士在上班途中,突然发作冠脉综合征,歪倒在墨水湖大桥桥边,好心人只花了五六分钟,就将其紧急送到附近的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的胸痛中心。绿色救治通道畅通,心血管病科张明玺主任进行了急诊心脏介入手术。等到家属赶到病床边,患者已转危为安。汉阳院区现已建设成为急诊抢救、急危重症救治的医疗服务中心。

    “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核心,根据本地区、本医院的实际状况,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与总结经验。”在“周医见”医院负责人访谈直播中,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与中医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赵敏教授为中医药发展鼓劲加油。

    “对于中医人来说,只有把整个中医药行业做大、做强,才能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中医药的好效果,真正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振兴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说,她期待通过市中医医院的探索和实践,为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建设、中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 周医见·对话

    5月22日,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与中医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赵敏做客长江演播中心,讲述中医药发展关“健”新征程,绘就现代中医院画卷。

    问:今年初,武汉市卫健委开展了武汉市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在12个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中,武汉市中医医院就有5个传承工作室入围。能不能请院长分享传承工作室建设的心得体会?

    张瑶:传承是中医学术经验延续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作为中医医院来说,最重要的是传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术。

    全院398名医师中,中医师有295名,有15个国家级师承导师、13名湖北中医大师名师,还有大城工匠、黄鹤英才、中医骨干30多名。通过传承工作室搭建平台,可发挥老中青三代作用,更好地搭建人才梯队、提高传承成效:

    一是名老中医,他们本身就是稀缺医疗资源,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诊疗效果值得信任;二是骨干中医师,四五十岁左右,有一定底蕴和名望的中年中医师,可通过师带徒、临床带教、协定处方等方式,把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下来;三是青年中医师,是目前要抓的重点,他们可以在技术方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但必须坚守“中医”底线,能在实践中实现对中医经典和中医精髓的运用和提高。

    问:科研是困扰很多中医医院发展的常见短板。面对这个瓶颈,市中医医院是怎样突破的呢?

    张瑶:今年4月,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团队签署了合作协议。此前,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国医大师梅国强、金世元,岐黄学者刘清泉、王平等在医院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医院另有徐升阳、徐宜厚、叶世登等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还有王克林、刘惠武等5个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通过与国内顶尖科研团队、高层次中医名师合作,我们希望通过“高位嫁接”的模式,“站在巨人肩上”,快速、全面提升医院科研实力。

    另一方面,医院近两年引进多位老专家、学科带头人,同时鼓励本院骨干中医师到北上广与名师跟师,积极学习。

    5月22日“周医见”武汉市中医医院专场直播回放可登录大武汉App直播频道观看

    世界上本来没有韩非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成一代宗师,被后人景仰为韩子。战国有韩子,唐朝有韩子,怎么办?为了做区分,先“韩子”升格为韩非子。

    世界上本来没有中医。西学东渐,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把中国的传统医学逼成了“中医”,至此有了中医西医之分。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有宏大混沌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东汉郑玄记载,“五药”是“草、木、虫、石、谷”,这是目前所知较早的药物分类。起源于一把草、一片石、一根针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时光检验,更是在数十亿人身上得到了验证。这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古老哲学和东方医学。

    文/谢东星 刘诗筠  图/柯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