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新型文明观是对文明优越论的超越

    □ 尤明青 邓秀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关于文明观科学内涵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一崭新的文明观,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为人类文明发展指出一条阳关大道。

    ■ 新型文明观是最科学的文明观

    新型文明观,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肯定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要求互学互鉴,是最科学的文明观。新型文明观的内涵中,多样性是互学互鉴的价值源泉,平等性是互学互鉴的前提,包容性是互学互鉴的动力,发展性是互学互鉴的价值追求。

    新型文明观是对文明优越论的否定。近代西方文明优越论,是将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学体系、生产技术、人文哲思等方面进行对比之后所产生、表现的进步感、成就感、胜利感,夹杂着优胜者对落伍者居高临下的傲慢和偏见。西方文明优越论,否定了文明的平等性,必然导致文明冲突。我国在近代以前的“天朝上国”心态和“夷夏之辨”,也是一种文明优越论,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发展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新型文明观是对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的扬弃。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是在西方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最大的两种基本文化态度。文化相对论,以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论证人类文化的一致性、相似性,强调文化的同质性、普适性和发展路径的一致性,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相同的路径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进而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先进、落后之别。文化进化论崇尚科学理性,否定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成为西方在国内推行同化政策、在国际推行殖民主义的借口。文化相对论否认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和路径唯一性,强调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特殊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发展规律,不存在衡量文化进步与落后的标准。文化相对论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容易被“新种族主义”利用。

    ■ 守正创新是落实新型文明观的基本要求

    新型文明观,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提供了基本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基于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的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国家与民族密不可分,承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是承认国家一律平等的应有之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发展性。在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只有承认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各民族都采取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互学互鉴,才能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守正创新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前提下落实新型文明观。中华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种,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巨大贡献。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具有平等的地位。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在本土发展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出来的文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文明虽经曲折,但是百折不挠,具有顽强的发展性。守正创新在于守中华文化之正,坚定文化自信,平视其他文化,理解其他文化,内省外察、推陈出新,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作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

    ■ 中华文明本身具有包容的突出特性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体上经历了从“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心态到饱受欺凌之后的文化自卑心态,再到站起来、富起来过程中的文化心理修复过程。之所以能够修复,在于自卑中有反思,反思后有自强,生生不息。守正创新之“正”,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的“创新”,是保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创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体现在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态度中。对于过去,敢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善于古为今用。对于现在,勇于接受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收、转化外来成分,洋为中用。对于未来,敢于变革,善于在自身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找准文化发展的方向,推陈出新。新型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是中华文明最新创新成果的典型例证。

    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线。从考古发掘的农具、玉器、陶器等文物中可以看出,距今一万年到七千年前,中华大地各区域之间存在广泛、深入的交流;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前中华大地文化趋同性逐渐增强,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凸显;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得到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原王朝对周围广大地区实行稳定统治的局面。此后虽然历经分合,但是合为主流。守正创新,以正为心,守住了正,也就实现了统一。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多元汇聚为一体的过程,体现了中心对多元的包容、凝聚,多元对中心的认同、维护,从而使得“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广土巨族整合的过程,就是在守正前提下的包容创新过程。

    守正创新符合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以儒家为主心的伦理、以家国同构为主流的政治实践、以协和万邦为主导的涉外理念,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的态度,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体现。对正的信念和坚守,决定了文化创新的和平性。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赓续中华文明,应当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在理念、知识、制度、器物等层次上守正创新。

    在理念层面,应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人为中心,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的核心内容,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提供理念基础。

    在知识层面,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制度层面,应当以中国人民朴素的正义观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在器物层面,应当挖掘中国传统元素、红色元素,以服装饰品、工业设计、建筑造型等方式,体现中国审美风格,形成中国审美风尚。

    (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