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街道企业组建“三级四层”农检体系

守护市民菜篮子,从选种育种开始

长江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郑青峰向唐家墩八古墩社区市民代表介绍亚非芽菜。

    市农检中心专家、三级推广研究员王海生。

    市农检中心总支委员、技术负责人邓艳芹。

    市农检中心总支成员、检测四科科长张林。

    市农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工程师刘培杰。

    汉南中科瑞渔科技有限公司李建超。

    每天都要采购到菜篮子里、吃进腹中的农产品,它们到底安不安全?这是每一个武汉市民都深切关心的问题。农产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上市售卖,谁又能对它们的品质检测把关?从“吃得饱”到“吃得放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增长的同时,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6月7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武汉市妇联协办的第七季、总第44场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在汉南区亚非农业科技园如约开讲。本次活动以“严把农检安全关  守护百姓‘菜篮子’”为主题,采用线上云直播、嘉宾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解密武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何能保持在全国前列,以及武汉是如何取得连续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的成绩。

    ■ 守护舌尖安全

    身披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也有可能是农检员。常年身居幕后的他们担当着武汉市民“舌尖守护者”,那么,他们的工作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武汉农业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市农检中心”)总支成员、检测四科科长张林介绍,市农检中心主要承担全市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养殖业产品,以及农业用水、土壤、化肥、饲料等,“形象地说,就是开展从‘土、肥、水’到‘菜、肉、鱼’的全类别质量检测工作。”张林介绍道,作为市级层面检测机构,市农检中心近些年开展定量检测年均超过3000批次样品,今年计划开展完成3400批次样品定量检测工作,检测量增加15%。

    暑热天气已经来临,大量种植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等正在或即将上市,张林也以近期工作为例讲解:“时令蔬果是我们检测的重点,同时对鲜活水产品、禽蛋等畜禽产品也没有放松检测。在日常监测基础上,我们会加大暑期监测频次和力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目前检测结果良好。”

    “高温季节是病虫害高峰期,也是农业用药高峰期,当然也是我们农检人一年中抽检最忙的时候。”市农检中心总支委员、技术负责人邓艳芹博士表示,进入夏季,需对上市的重点品种进行重点抽检,抽样频次和抽检数量也会相应增加。邓艳芹表示,抽样工作很辛苦,经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夏天,蔬菜大棚里的温度可高达50多摄氏度,采样出来,汗湿的衣服可以拧出水,在雨后的田地里采稻谷、小麦样,连人带手机一起掉在沟里也不鲜见。”“忙起来就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检测是常态,但只要大家吃得安心、健康,辛苦是应该的,值得!”邓艳芹这样说道。

    像邓艳芹一样,将迎战高温视为工作常态的女农检人并非个例。在市农检中心,有一支以女检测员组成的硕博检测团队,她们曾获得“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武汉市示范巾帼文明岗”等荣誉,在工作作风上真正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

    “他(她)们深知农检工作的重要性,坚守岗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深入田间地头,对农产品进行实地抽样检测,确保农产品在生产环节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农检人的辛劳,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郑青峰全看在眼里。他表示,所接触的农检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严谨、细心、专业”,“身为农企代表我很受感染”。

    ■ 织密农安网络

    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既得益于“产”,更有赖于“管”。张林表示,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局质监处率各区与市农检中心以党建引领“织牢一张网”“建强一支队伍”。其中“织牢一张网”是指建立了以市、区、街道、企业三级四层的检测体系,形成了以市、区例行抽检、监督抽查、风险监测为主导,街道快速监测为主力,企业承诺达标产地准出检测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作为汉南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汉南中科瑞渔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性实现了“海鲜陆养”,成功繁育了“汉产石斑鱼”。目前,其汉南基地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主要的养殖对象,今年也在着手珍珠石斑和金虎斑的孵化培育工作。

    “每立方水里有120斤鱼,鱼多水少,防治病害很重要。”该公司代表李建超表示,“海鲜陆养”本质是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因此对水质、饲料都需精细把控,一旦处理不当将会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无形中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因此,该公司积极配合农检机构,定期检查水质,保证饲料可追溯来源,把关生产用药,监控并自检病害,“通过解剖鱼体,观察内脏判断问题并采取应对手段,安全完全达标才能上市售卖”。

    “作为企业,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亚非西兰苔、皱叶菜、芽菜,均采用了农检标准指导生产。”郑青峰表示,该基地早在“选种育种”这一环节便切入了农检工作,原理就是“精心挑选具有强大抗性的品种”。他以亚非西兰苔为例,相较于西兰花,西兰苔的花苔簇生、不易积水,从而大大降低了阴雨天气积水导致病害发生的概率,“自身过硬,在种植过程中便能减少用药量,既环保又健康,确保了产品品质与安全”。

    在种植阶段,亚非种业亦同样注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郑青峰表示,该公司大量使用例如防虫网、诱捕器、黄板、杀虫灯等物理手段防治虫害,降低了虫害干扰,继而减少了用药。同时,该公司还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农检工作的专业团队,“成员都是研究生,基本每周抽样一次”,团队详尽记录用药时机,并定期检测残留,以此反推合理的用药间隔周期,“我们总结方法后做成管理手册,形成标准给予农户指导,农户可以直接复制用药方案,更有利于种子的市场推广”。

    亚非种业在农检中取得的实绩得到了市农检中心三级推广研究员王海生的证实。他说,无论是在2023年汉南区申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还是今年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中,“亚非种业送检的产品合格率都能得到保证”。

    ■ 打造检测精兵

    据了解,“建强一支队伍”是指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全力培育和壮大检测技术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农业检测机构6个,均通过机构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共有检测技术人员近百人。其中,武汉市农检中心也建立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检测人才队伍,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比达到近80%。近几年,该中心先后招聘引进了16名分析化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该中心检测力量得到持续增强。

    “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每三年都会组织一次检测技能大比武。大比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现场技能操作两个方面。”市农检中心总支委员、技术负责人邓艳芹博士介绍,大比武的理论知识考核范围很广,既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又有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规范,还有实验室操作技能知识等内容;现场操作,则主要考核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畜禽、水产品中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孔雀石绿等非法添加物质定量检测技术等技能操作。

    邓艳芹表示,只有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为此,市农检中心的技术人员苦练内功,一是通过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理论基础知识,做到烂熟于心;二是在日常检验检测工作之余切实加强动手能力,自己独自练,和同事比着练,形成肌肉记忆;三是加强横向学习,举办多期培训,专家和同行加强技术交流。

    正如邓艳芹所说,通过扎实积累,武汉农业检测中心在大比武中获得了可喜成绩。自2016年以来,市农检中心共三次参加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竞赛,参赛的6位同志全部获奖,其中有一人在2019年获得了水产品分类竞赛的一等奖。武汉农业检测中心还持续开展扩项和能力验证考核,将授权检测参数从2015年的241项扩展到目前的463项,“我们已实现了检测项目和重点企业、重点品种的全覆盖。”邓艳芹自豪地说。

    建强队伍人员素质的同时,“硬件”实力也在飞速提升。市农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工程师刘培杰透露,在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区农业检测机构添置了许多“高、精、尖”仪器。农检中心先后配备了一批先进仪器共200多台套,价值3000多万元,其中最厉害的仪器,可以同时检测500多种农药残留,仪器功能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加快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都市农业是以粮食和“菜篮子”稳产保供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是将加快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放在第一位的。

    刘培杰表示,农业检测在其中的作用一是保供惠民,通过强化农业检验监测,助力保障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安心,为市民安全消费保驾护航;二是提质促收,让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助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农产品会卖得更好,从而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维护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无法顺利推进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农业检验监测,大家消费更安心,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更强,社会将更和谐、安定。“我相信,完备的软硬件实力建设,让农检工作在武汉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版撰文:长江日报记者刘帅 蔡梦娅 余康庭 通讯员李万里 王璐 吕巍 倪杨帆 吴葳 肖庆

    本版摄影: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