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江豚人工繁育难题就能把种群保存下来

长江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每年6月,是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繁殖活跃期。6月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的雌性江豚“福久”,顺利产下一头雄性小江豚。这是“福久”三年内迎来的第二个宝宝,也是世界首例人工环境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淘淘”的第三个孩子。

    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科考结果,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1012头,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保护成效显著。

    其间,江豚的人工繁育对于支撑江豚就地、迁地保护至关重要。

    4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一直坚持对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白鱀豚馆训练主管王超群说:“如果我们能够突破江豚的人工繁育难题,就能把这一种群保存下来。”

    他提到,在江豚的栖息地长江,人为干扰因素不可能被完全剔除。因此,实现全人工环境下的江豚繁育是长江江豚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王超群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江豚一般5—6岁性成熟,寿命在20—25岁,其怀孕周期为12个月。一般来说,一头雌豚一辈子可能繁育7—12头。

    “但这只是一个理论数据。”王超群解释,与人类的生育行为类似,江豚也是哺乳动物,每一次怀孕、生产,身体的恢复都需要较长时间;再加上江豚妈妈养育幼豚至少要到一周岁,这中间非常耗费体力精力。

    因此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确保雌豚达到必要的身体条件。“在人工环境下,我们会尽量控制一下,让雌豚在生下宝宝后休息一年,再根据它的身体情况、综合考量是不是让它再次怀孕。”王超群说在跟踪观察雌豚身体情况时,他们会定期为雌豚量体温、测心率、做B超、采血、采粪便,进行各类检查和记录。

    江豚是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动物,4月至10月都会繁殖,主要集中在6月。

    在选择配偶时,雌性江豚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和行为,比如声音、姿势和体态来吸引雄性。一旦雌性吸引到了合适的雄性,两头江豚就开始交配。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受精卵形成后,母体会提供营养直至胎儿成熟生下。

    由于幼豚出生后,要经历出水呼吸、母子关系建立、母乳喂养等关键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存活率。目前,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人工繁育的江豚有5头。

    江豚“福久”能在三年内诞下两个江豚宝宝,实属难得。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