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守芝带领团队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送到工地上。
长江日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素华 陈舒 李菡)6月22日中午,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重症党支部书记付守芝正在准备“急救知识进高校、企业、社区”活动的演示稿。27日,她将带领支部的党员们走进洪山区关山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基层医生进行高温天气急救培训。
“我的名字叫付守芝,付出的付,守护的守。”这句急救公益培训的开场白,她说了无数次。5月31日,付守芝和支部党员们一起,走进中建三局三公司进行急救培训。当天,中建三局在全国200余分公司进行了同步直播,参加这场培训的有3000余人。
58岁的付守芝有着37年党龄,在急诊工作了20年。从2014年起她就开始带领光谷院区急重症党支部的志愿者们走进高校、社区、工地、企业,甚至在街头做急救公益培训,将公益急救知识延伸到百姓身边的“最后一公里”。
5月31日,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正在打篮球的24岁研究生小剑突然倒地,呼吸心跳全无。校医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放在学校巡逻车上的AED为小剑进行除颤。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小剑已恢复自主心跳,为后来在医院的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如今,小剑正在逐步康复。
“小剑的奇迹正是我们支部坚持进高校公益培训急救技能结出的硕果。”据国内统计显示,在医院以外的地方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5%。光谷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杨璐瑜介绍,他们在高校启动“蒲公英计划”,先后与15所高校团委、学工处共联共建,把急救的种子播撒到校园,培训指导师生5万余人次。其中,小剑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在接受他们培训后,将AED“搬”上了学校巡逻车。
“捍卫生命,我们时刻都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急重症党支部书记万少兵回忆起他们的党员医生们“接力”与死神竞速的急救故事。
3月26日16时45分,来汉旅游的陈奶奶突然呼吸心跳骤停倒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被送到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
17时05分,急诊副主任医师李寿彭接诊陈奶奶后果断判断,启动ECMO(人工心肺机)救治希望极大。但是老人频繁室颤,异常凶险。急诊团队先后电除颤8次,用了10支强心针,20分钟后陈奶奶的呼吸和心跳终于恢复正常。
“接力棒”交到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董芳手上,她带领的ECMO急救小组克服困难,顺利建立管路,创建生命通道。随后,待命的心内科副主任张远恒仅用20分钟就为老人打通闭塞的血管。在ECMO支持48小时后,陈奶奶的心脏逐步恢复泵血功能。
准备撤机时凶险再次来临。陈奶奶的股动脉密布斑块且比较狭窄,局部还形成了长段血栓,撤机拔除动脉管路时稍有不慎,要不大出血致命,要不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季伟临危受命,逐层解剖显露股动脉,结扎分支、止血,取出血栓,并进行股动脉修复,两个多小时后陈奶奶成功撤机。经过28天的治疗,陈奶奶顺利脱离呼吸机。老人家属在现场拉着董芳的手喜极而泣。万少兵介绍,近年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光谷院区的急重症党支部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对每一个救治环节形成标准流程,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为人民健康打通急救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