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
有人形容,未来产业就是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如果说传统产业要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要培育壮大,那么未来产业则需“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定义未来、书写未来的产业,“超前”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占发展先机。
武汉正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未来产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主要是由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驱动并经过产业化而形成。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科研条件,武汉都具备良好基础条件。同时,未来产业大多处于孕育、孵化期,是能迎来大爆发、大发展的产业,很有可能崛起龙头企业、大产业。武汉结合自身优势,前瞻布局、培育建设未来产业,就是抢抓未来机遇,就有可能在本土产生大企业、龙头企业。另外,未来产业战略引领性好、融合性强,具有强大带动效应和产业赋能能力,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已有产业基础之上。以武汉来说,选取的13个细分产业,有的已经有不错的发展基础。虽名为“未来”,并可能颠覆认知、大开眼界,但发展未来产业却并非天马行空,而需要因地制宜、精密论证、脚踏实地。此次《实施方案》中,便详细规划了武汉未来产业地图。未来产业潜力十足、前景广阔,但培育未来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旦谋定,既要快动,也要多点耐心,目光长远。培育未来产业的过程,本身就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的过程,日拱一卒,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未来产业的蓝图落地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