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 出版家,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 李昕
经验表明,图书策划时在品相方面下一点功夫,常常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观赏性和收藏功能。今天的读者和过去不同了,有时是会以貌取书的。有统计表明,今天的读者,有半数以上,会比较在意图书的品相。我个人就是如此。如果书的内容很好,但是设计印制很烂,我也不买。我们应当看到,今天的读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像选择衣服的花色、材质和做工一样挑选图书的设计和印装质量。
所以,一本书有新颖别致的设计和上佳的印装质量,自然会吸引读者注意。精心的制作,容易给人精品的印象,虽然有时可能是错觉。但是如果你的书“金玉其中”,你肯定需要它的外观与内容相称。
我在北京三联书店时,出版过德国华裔学者关愚谦夫人海珮春写的《德国媳妇中国家》。这本书讲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姑娘进入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故事。故事极为生动、传奇,大家都很称赞,我特地在出版前找到王蒙、铁凝、冯骥才、王安忆四个人,请他们每人写一段推荐语,印在书的封底。这本书,最初我们以为是畅销书,当然没敢多印,首印一万五千册,准备随时加印。结果两年时间只销售1万册左右。我们一直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有一次我偶然遇到白岩松,他一见面就对我极力称赞这本书,说他连续读了两遍。他以为一定销售得很好,我告诉他只销售1万册,他也觉得不可理解。后来,关愚谦先生将原因归之于封面设计。说这个封面虽然很有文化感和怀旧意味,但是没有冲击力,不抢眼,吸引不了读者。接着他表示,他可以把出版社的存书5000册全部买走(包销),但是条件是换封面。无奈中我只好同意,让关愚谦用自己重新设计的封面,替换了原书的封面。老实说,这件事令我十分困惑,我并不觉得原先的封面设计有什么不好,其实那是一个非常符合“三联”风格的设计。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关愚谦先生说的有一定道理。两个封面摆在一起,也许我个人还会倾向于选择原来的封面,但这很可能是因为我的审美趣味和市场需求也有距离吧。
其实整体上说,北京三联书店的书一直比较受欢迎,是和范用时代以来一向重视装帧设计有关的,北京“三联”的美编室,出过好几位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师,像宁成春、罗洪、蔡立国都是。经他们的手,图书品相比较讲究,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图书的影响力。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今天国内比较活跃的出版社(例如“广西师大”“新星”“中信”“海豚”等等),没有一个不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的,大家都在试图用好的设计和装帧,对于图书的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创造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图书的品相上面下些功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