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

花鸟纹盘。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初看上去,这些盘、碗、壶上的人物花鸟色彩明艳,栩栩如生,像极了中国彩釉瓷器。然而它不是瓷器,而是珐琅器。具体说来,是清代产自广东的金属胎画珐琅。
8月10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的136件(套)精致广珐琅器,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三楼临展厅开展。展览分为“岭南臻品”“包罗万象”“无问东西”三个部分,聚焦广珐琅的历史背景、装饰题材、色彩功能和海内外市场。前来观展的观众多以为走进了古代瓷器展。
眼前一只乾隆年间的花鸟纹盘,盘心绘山茶花锦鸡图,一对锦鸡立于枝头,白、粉、红、黄四色茶花围绕在旁。口沿处一圈缠枝花卉,绘有蜀葵、牡丹、菊花等。盘底中心绘西洋花草藤蔓,外壁为牡丹、月季和蜀葵三组折枝花卉,间绘有天牛、蚂蚱和蝴蝶三只昆虫。工作人员说,锦鸡常与牡丹、山石组成吉祥图样,寓意大吉富贵。
此次展览策展人、省博馆员余珮瑶介绍,珐琅是外来语的音译词,西方的珐琅技艺由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最为人们熟知的品类是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此外影响较大的是画珐琅。
按制作方式,珐琅主要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四种。15世纪,画珐琅工艺在西欧诞生;17世纪末,画珐琅工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门户——广东。中西方文化在广东交流融合,这里生产的金属胎画珐琅技艺高超、纹饰丰富多彩,独有风采。后来,人们用“广珐琅”泛指广东制造的金属胎画珐琅。
展厅中一件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其高足碗造型在画珐琅器中极其少见,碗外壁施胭脂红彩,是早期广珐琅的一大特点。康熙、雍正及乾隆初年,广州珐琅匠屡次被举荐入造办处参与画珐琅制作,以上足见广珐琅有多华丽精美。乾隆时期是供御广珐琅生产的鼎盛期。
“从‘康雍乾’三代的‘广珐琅’工艺品审美特点来看,雍正时期的审美比较中正,到乾隆时期就比较繁复,花团锦簇的图案多一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极繁主义’审美。”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广珐琅不仅是宫廷御用品,还远销欧洲,在西方人眼里,广珐琅成为和瓷器一样来自东方国度的迷人艺术珍奇,引发持续的“中国风”热潮,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