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强国梦》
黄莉 著
北京出版社
□记者马梦娅
■ 代代传承的体育精神引领人生
郑钦文创造历史,获得奥运网球女单金牌的那个晚上,黄莉和她92岁的父亲都激动得难以入眠。“老爸平时晚上看电视爱打瞌睡,但冠军决赛的这一晚,老爸从头看到尾,一会儿都没有睡。”黄莉告诉记者,“父亲当晚反复说,‘这块金牌来之不易啊!’”父亲黄宝琳是一名老体育人,他这一辈子把体育精神带到校园,也带到了自己的家庭。
70年前,黄宝琳是武汉体育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体操老师,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一辈子,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
30年前,当黄莉来到武体当老师时,父亲对她说:“现在接力棒交到你的手上,希望你能跑出一个好成绩!”父亲的话很朴实,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期待。
在黄莉心里,这不仅是子承父业,更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承。传承的意义是接续奋斗,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这次巴黎奥运会比赛中,黄莉看见61岁的乒乓老将倪夏莲与孙颖莎同台竞技,彼此之间不仅是对手,更是朋友,展现了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展现了中国体育人心系国家利益的情感。在黄莉看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中国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是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目前,黄莉所在的团队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关体育精神的撰写,正在编写《中华体育精神概论》本科生教材,已录制了《中华体育精神高级教程》的研究生线上课程,不久就会向社会开放。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通过向省市运动队、中小学生、大学生群体普及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认准目标、不轻言放弃的坚韧意志。
在学校的这些年里,黄莉和学生们教学相长,互相提升。她对一个运动员学生写的文章印象深刻,学生写道:“我练体育这么多年,一次次努力突破个人最好成绩。常人受不了的、达到身体极限的痛苦我都能承受,未来还有什么苦能比这更大更强的呢?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面对未来,我无所畏惧。”黄莉清楚地记得,那位学生因运动成绩优异被选拔到国家赛艇队,继续为国争光。
中国的体育文化始终诉说着自强不息、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屈不挠、不甘落后、自信自强的性格。黄莉一直跟学生们强调,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贯穿人的一生,“一旦当你身上具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后,不管是工作就业还是生活遇到难题,都能让你有坚定的信心、强大的内在支撑力继续前行”。
【访谈】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目标明确,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享受体育竞赛的过程。向全世界展现了自信、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结晶,在新时代迸发出独特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长江日报《读+》记者专访武汉体育学院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莉,与她探讨中华体育精神的特殊价值所在,以及中国的体育文化语言向世界表达着怎样的含义。她表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 强大,来自平视世界的自信
读+:您最近有关注奥运会吗?有哪些赛事或者运动员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莉: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非常多。中国女排与土耳其的那场比赛虽然输掉了,但是中国女排虽败犹荣,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郑钦文的网球单打决赛,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就获得了奥运会女单冠军,这是中国网球首枚奥运女单金牌,她创造了历史,展示了新生代中国运动员沉着自信、勇敢坚强的形象。
过去,我们的优势项目是西方国家“玩得少的项目”,所以我们即便拿到了金牌,一些西方国家还是不太认可我们。
我们体育界正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在强调,要提高金牌的“含金量”。在一些体育强国经常开展的项目上,我们把金牌拿到,能站上最高领奖台,这就是用实力说话,能赢得他国尊重。
同样让人自豪感爆棚的还有潘展乐和他的队友们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上夺金后的表现。潘展乐赛后接受采访说,“冠军是我们的,不满意的应该是别人!”他还说:“多亏了我的好队友们,给我创造了信心和一点点优势,特别佩服他们三个。”他的队友覃海洋和徐嘉余也特别直爽,他们说:“我们组这支队伍就是为了打破美国垄断的,我们也做到了。”
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都让人精神振奋。在我看来,新时代的运动员若是没有个性,像面团一样任人揉捏,是拿不到世界冠军的。他们那种平视世界的自信,那种朝气蓬勃的状态,充满战斗力、乐观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我们的时代精神。
读+:我国运动健儿的这种精神风貌和中华体育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您可以介绍一下,中华体育精神的含义吗?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有一个孕育、萌芽、发展、形成的长期演变过程,其背后展现的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反映了我国体育界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体育参与者在从事体育运动中所展现的积极精神面貌。中华体育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受到不同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还有红色革命文化的浸润,这些积极因素的汇聚与积淀锻造出融有中外优秀文化因子的中华体育精神,它既具有稳定的历史性和变化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体育自身鲜明的特性。
中华体育精神是1996年由当时的国家体委明确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新中国刚成立时,白手起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那时候中华体育精神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争口气”,要让外国人看得起中国人。这体现在运动场上,就是中国运动员要能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60年,中国登山队历经艰险,不怕牺牲,抢在国外所有登山者前面,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屋脊珠峰;1959年,容国团在乒乓球世锦赛上夺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些体育上的胜利展现了我国体育人能战胜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极大地鼓舞并激励了处在困难时期的中国民众。我记得当时社会上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后来,通过体育所达成的中美乒乓外交不仅缓和了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也改变了世界格局。人在球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乒乓精神,还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口号对体育行业和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体育重新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竞争,首次提出“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华体育精神强调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要在国际舞台上,拼出属于中国体育人的一片天地,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中华民族的一席之地。从1984年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块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到中国跳水、体操、射击、举重、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的确立,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和抢眼,成为国际体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奥运首金的获得、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都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1996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历史性突破,随之中华体育精神被国家体委提出。
迈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体育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华体育精神获得进一步发展。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创造并形成了以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奥运精神,展现了中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实力,向世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我国体育界的宝贵财富,而且早已超出体育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随着“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体育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这五大领域全面推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与外界的互联互通,强调体育与教育、健康、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和“终生体育”目标。相应的,中华体育精神重视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引领作用,强调科学求实、健康快乐、科技助力体育发展,明确了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与统帅的重要地位。
■ 中华体育精神中有高格局、大气度
读+: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有了哪些新表现?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最开始是从竞技体育中得来的,与运动项目关系密切,比如我们讲的登山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后来不以项目为标准,提出“中华体育精神”这个概念,概括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些主要内涵,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体育精神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精神也在不断传承与创新,变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在我看来,这种精神一旦形成下来之后是有一定稳定性的,比如说为国争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等等。在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时,中国体育面临的外界环境与争议都是常见的。谈到这里,我可以举些例子。
巴黎奥运会游泳赛场最后一个比赛日,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潘展乐完成反超,帮助中国队力压垄断该项目40年的美国队和占尽主场优势的法国队,以3分27秒46的成绩夺冠。 这是中国游泳队首次在这个项目上拿到奥运金牌。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泳军在这个项目上从未得到奖牌。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名列第八,已经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要知道,自1960年该项目“入奥”以来,除了未参赛的1980年奥运会,美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夺得总共15枚金牌。 还记得郑钦文在红土上的三次“胜利躺”吗? 8月3日,郑钦文以6∶2、6∶3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同时,她也是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击败对手的瞬间,她躺倒在地上,全场向这位来自东方的姑娘致以敬意。
我们过去讲中华体育精神,“为民族争气,为国家争光”,到现在仍是这个主题。只有中国更强大,中国体育更强大之后,来自西方的质疑、纷争才会减少。
新时代背景下,团结、友谊、进步的精神展现得更充分,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得到提倡。我们的运动健儿在国际舞台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的地方,他们在紧张比赛之余也会有调皮与松弛,他们表现出了高格局、大气度,这是珍贵的精神体现。
读+:在您看来,体育精神在世界上是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黄莉:确实如此,不仅仅是中华体育精神,我感觉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全球的体育精神也发生了一些拓宽和延伸。
比如,51岁的土耳其男选手迪凯奇因“随性”的风格走红网络。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手枪决赛中,迪凯奇仅佩戴了一副普通的近视眼镜和一对睡眠耳塞,以单手插兜的潇洒姿态,稳稳地将银牌收入囊中。
61岁的倪夏莲从未拿过奥运会冠军,但她对乒乓球的理解和热爱,比金牌更打动人。倪夏莲0比4不敌孙颖莎,结束了自己第六次奥运之旅。虽然在这场“相差38岁”的对决中败下阵来,但全场比赛倪夏莲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所有人都感受到她是真的在享受这场奥运比赛。解说员都忍不住说:“这是世界第一和‘世界唯一’间的传承。”
在这场对决正式开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为了帮助“莎头组合”充分准备与朝鲜队之间的混双决赛,与朝鲜选手打法相似的倪夏莲主动化身陪练,为“莎头组合”夺冠立下战功。这一幕也让本就拥有良好人缘的倪夏莲收获大批粉丝,社交媒体上网友对于她的感谢不胜枚举。
参与比赛的人更松弛了,看比赛的我们也更松弛、更包容。体育精神中“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的精神始终存在,只是表现在了不同国家不同的运动员身上,并以更丰富更多元的形式展现出来。
■ 力量与温情,体现跨越国界的魅力
读+: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的体育文化语言向世界表达着怎样的含义?
黄莉:首先,中国的体育文化重视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在赛场上相互支持、共同进退的团结协作精神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体育文化还向世界诉说着自强不息、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屈不挠、不甘落后、自我强大的民族性格。
再次,中国的体育文化欢迎和接纳不同的外来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容与“厚德载物”。奥林匹克运动中,新增的滑板、攀岩、霹雳舞、冲浪等项目在我国还是小众项目,但我国体育界拥抱这些项目,奋起直追,把奥运会的新增项目搞上去。
最后,中国的体育文化借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像中国龙舟、中华武术、舞龙舞狮、中国象棋等项目,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借助国际体育赛事,在推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就能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
读+:中国的体育文化中,最能打动您的是什么?
黄莉:在体育竞赛里,有一点非常能打动我,那就是不断挑战自我,挖掘人的最大潜能,这种精神始终没有变。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那种无限接近人体极限的时候,人是痛苦的——但只要能在关键时刻战胜自己,咬牙顶住,迸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小宇宙爆发的能量能震撼人心。
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在最具有挑战的时刻,扛住了,顶住了,然后坚持下来,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需要的一种坚强、坚韧的奋斗精神。
说到这里,我还是想提起奥运会上让我感动的瞬间之一——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陈梦4比2战胜孙颖莎,卫冕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领奖台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所有运动员紧紧相拥,这一幕,是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她们之间的拥抱,超越了胜负,传递着彼此的尊重与鼓励,展现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与和谐。在这一刻,没有国界,没有对手,只有共同追求卓越的梦想和对体育无限的热爱。
颁奖仪式后,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出现了。张怡宁、李晓霞、丁宁等国乒前辈,自发地站在一起,与现场千人齐唱国歌。那声音,虽然有些哽咽,却饱含深情,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是对后辈们无声的鼓励与支持。
为什么这一幕如此感人?因为让我们看到了体育在团结中所产生的力量与温情,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体育跨越国界的魅力。在我看来,所有的比赛,都不仅仅是一场有胜负的比赛,体育比赛中所展现的体育精神更值得珍藏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