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武昌热电厂隐身于林立的高楼间。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金涛 金文兵
百年来,武昌区临江大道一带聚集了船舶、铁路车辆、发电、棉纺等多家“武”字头企业。随着城市生态进化,这些企业陆续拆迁,目前仅有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昌热电厂”)一家,隐身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核心地段。
从1915年轰鸣的燃煤锅炉到1946年重新建厂,再到如今“吃”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带动周边写字楼、住宅小区共同参与降碳,这家百年电厂在三次主动求变中持续发光、发热。
■ 拆掉烟囱,主动告别燃煤方式
生产技术部热机专工徐明见证了1990年电厂再次扩建。那次扩建,武昌热电厂新建了一根高达10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烟囱,取代了10余根小烟囱。
这根烟囱,是当时妥妥的“网红”地标,上过多个宣传画册。很多人特意走上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就为了看清那红白相间的高大身影。
大烟囱意味着高排放。周边老住户周强记得热电厂过去的模样:“有根大烟囱,一开窗就有灰粉进来。”即便热电厂的烟尘排放量已由2000余吨/年减至500吨/年,厂里上上下下还是把“治烟”当成头等大事。
徐明回忆,那时大家已经有了环保意识,知道烟尘的排放对空气伤害较大,所以“拔掉烟囱”的时代号角声响彻云霄。
2006年7月11日10时30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这根100米高的烟囱犹如被砍倒的大树,由慢而快砸向地面。这是当年“改善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行动以来武汉拆除的最高的烟囱。
从武昌热电厂退休的老职工感叹:烟囱缓缓倒下,不仅是对旧有污染生产方式的告别,更是对未来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承诺的兑现。
这一次,企业主动告别了传统的燃煤方式,用上了天然气。
走进绿树环绕的厂区,长江日报记者听不到明显噪声,2根灰色的烟囱夹在厂房之间,细看也难以发现有烟尘排出。在这里工作了35年的徐明说:“热电厂现在燃烧的是清洁能源天然气,烟气排放全部达标。”上周,武昌热电厂被评为武汉市第一批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
2010年、2015年,武昌热电厂2台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相继投产,总装机容量37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14亿千瓦时,年设计可供热量180万吉焦。能量不小却“动静”很小,安全环保部主任许学立揭秘该厂“隐身”奥秘:坚定不移地绿色转型。
■ 国产替代,主动投身技术革新
换用天然气发电后,武昌热电厂碰到发展拦路虎。
天然气通过城市管网接入厂区后,压力偏低,需要使用大功率增压机对天然气进行压缩。由于国内当时没有这一类型的燃气压缩机,该厂引进了一款外国增压机。这种高转速压缩机的机件磨损很快,每运行1.5万小时就要花费上千万元更换备件。
“维护费过于高昂。”该厂维护部主任蒋泓志无奈地说。
为了彻底摆脱对外依赖,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武昌热电厂决定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蒋泓志深知,技术的国产化不仅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更是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于是,一场以“技术自立”为核心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厂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攻坚小组与国内多家顶尖机械制造企业携手,从零开始,通过无数次的设计优化、材料试验与现场调试,终于研发出了适应国内天然气供应条件的国产大功率增压机,完成对全部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进行技术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在徐明等技术骨干的带领下,一系列节能减排、提效降耗的技改项目相继落地。比如汽机真空泵系统节能改造,与原泵运行工况相比节电率为85.7%,年节电近80万千瓦时。
去年,徐明和同事完成了B号增压机升级改造,实现每年降低成本150万元。
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螺旋式累进叠加,武昌热电厂攒下了丰厚的技术家底。截至目前,企业共获得16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
■ 智慧热网,主动搭建生态朋友圈
武汉冬季冷感明显,集中供暖呼声强烈。而武昌热电厂拥有180万吉焦的“热源”,足够覆盖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民用取暖。
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相关负责人称,从城市视角算大账,电厂余热是一笔有待深度开发的城市资源。
从2016年开始,武昌热电厂连续8年给武昌片区、洪山片区、东湖风景区部分区域的小区居民、单位进行集中供暖,帮助城市减掉巨量的碳排放量。
其实更早之前,武昌热电厂已向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交了开户资料,成为第一批被纳入湖北省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控排企业。
凭借这张智慧热网,武昌热电厂正在搭建一个辐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区的上下游生态链。
2022年8月,武昌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在徐东大街沿线打造数字经济策源地,在沿江一线打造武汉滨江数创走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T”字结构,盘活楼宇资源,用好立体空间,让“平面经济”变成“立体经济”。
8月13日,记者来到武昌江边探访。中华路码头、汉阳门花园、黄鹤楼一线相连,城市绿道——武昌生态文化长廊6座栈桥各具风采,新开的武昌万象城“牧野公园”现代又野趣,正在建设的“江城之门”直指云霄。
在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武昌热电厂牵手周边单位共同构建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正加速形成,其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
几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徐明更加坚定了转型发展的信心:“过去我们发光照亮城市,现在发热温暖百姓。相信引热入户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将带动周边更多‘热消费’用户参与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