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一峰
自从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包括读书。曾几何时,阅读纸质书成了一种“怀旧”,书页翻动给人的审美愉悦超过了知识获取。从甲骨、金石、竹帛到纸张再到屏幕,变化的不仅是书籍的载体,更是知识传播方式和读者接受心理。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对于读书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读的“书”前所未有的多。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仅中国网文作品数量已达三千六百万部,更别说前网络时代出版的“书”还在持续数字化。于是,一个不断膨胀的网络书库在我们面前敞开,并以空前便捷的方式,吸引我们“点”入其中,随意取阅,尽情汲取不同文明所创造的智慧结晶。
与此同时,“书”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开卷有益这句老话在互联网时代依然适用,但人的有限精力和网上无限之“书”的矛盾也变得格外尖锐,如何让每一次开“屏”事半功倍,成为网络时代每一个读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如果把“下载”“收藏”等同于“阅读”,把“点赞”“在看”当作“读懂”,把“转发”“分享”当作“复述”,阅读就变成了一场“秀”,或许可以在精装朋友圈里收获一些廉价的称赞,却无法实现阅读应有的启智润心之功效。事实上,不管可读的书有多少,只有用心读过的那些,才会对人生产生积极意义。为此,选书的眼光、读书的专注尤为重要。网络时代的读书更像一次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它是一场定力和耐力的比拼。在网络书库的汪洋大海中,你不妨驾驶兴趣的小舟飘荡畅游一番,不过,一旦锚定目标,就应该校准航线、勉力前行,不受水面上浮浪虚沫的干扰。
当然,书肯定是读不完的,读书的要义也不止于量的积累,更在于将其作为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取充沛滋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把读书当作毕生事业,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尤其讲究“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用今天的话说,千方百计利用碎片时间读书。互联网如一把利剑,把我们每天的时间切割得七零八碎。据说,现代人平均每过6.5分钟就会看1次手机,一天约看100多次。我以为,填充和黏合碎片的最佳办法就是读书。不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网而兴的娱乐休闲方式来势汹汹,抢夺着本可用于阅读的注意力和时间。据调查,2023年我国人均每天看短视频两个半小时,而读书不到半小时。这一情状令人唏嘘,催人警醒。只有把古代读书人的“三上”方法,运用于网络时代的阅读,我们才不会沉迷网中、虚度光阴。
除了知识获取,网络时代的读书还显示出强烈的社交属性。阅读本是社交货币之一种。读什么书,从来都是群体认同的标准和方式。“洛阳纸贵”的故事里,争相阅读、传抄左思《三都赋》的人中,想来不乏借此融入当时文化圈子者。有了互联网,人以书聚更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网络时代,“读什么书”对于读者群落划分的决定意义十分明显。从文学、历史、哲学……到小说、传记、诗歌……再到穿越、玄幻、重生流、无限流……不断细分的类型,反映了读书口味的丰富,而互联网对写作者的发掘,又以万众创新的磅礴力量为哪怕最小众的读书口味输送着丰盛的精神食粮。就这样,阅读的供给侧和接受侧以及供给和需求的链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网络对阅读的加持,“怎样读书”也史无前例地成为读者群落形成的重要基础。大屏还是小屏、黑白屏还是彩色屏,PDF、EPUB还是TXT,不同的介质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建构或巩固着不同的阅读习惯。至于手机里那些不断更新的读书软件,更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围城》里那位李梅亭随身带着一箱子的书摘卡片,并说只要有这些“随身法宝”,即便书全烧完了,他照样能在中国文学系开课。网络时代读书同样需要做笔记、划重点,但这些读书心得均可存储于阅读软件之中,还能随时晒在读书圈或分享给书友。这个时代的读书,可以是一次宁静祥和的心灵孤旅,也可以是一场实时在线的思想交锋。
在各种各样的读书法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无疑是最被公认的。每阅读一本新书,都是为自己推开了一扇新知之窗。正是在由此及彼的阅读之中,我们的知识如同藤蔓,在各种书籍累积而成的沃土中向下扎根、向旁延展、向上抽条,直至绿荫如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网络,无疑搭建了书讯彼此分享和知识互相启发的高速路。今天,阅读的兴趣往往发源于朋友圈,理解的深化常常来自微信群。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人与书的关系,书与书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读书难免有疑难不解之处,小到字词句读,大到辞章义理。以前,我们通过翻看工具书、查找参考书来帮助阅读。如今,不少读书软件内置了AI。阅读时,随手划出问题,AI就会像网络文学里的“随身老爷爷”,从千万册书中找到并列出相关资料,供你参考。你还可以和它深入讨论,共同完成一次高质量的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互联网带来的读书新方式新风尚,深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路和面貌。作为网络时代的读者,我们尤应牢记“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古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静下心来,潜心阅读,遍览文明的胜迹,遇见更好的自己。
(胡一峰: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