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效果图。

“医护康”一体化模式下,医生、护士、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共同为患者诊治、查房。

运动康复治疗团队为湖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中心队员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师为群众进行身体功能评估,提供健身指导。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左新河教授坐诊名医堂。

来自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医疗保障队为汉马选手急救。

运动康复中心融合治疗室(效果图)。
近日,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迎来好消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公布的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培育项目单位名单上,该院骨伤科凭借在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创新方面的优势,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培育项目,跻身“国家级”。
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是湖北省首家公立三甲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2022年4月,成建制转设为武汉体育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新的发展道路徐徐铺开。
“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机遇下,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大有可为。”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院长李绪贵说,将继续发挥中医药在骨科领域的独特优势,围绕“体卫融合”整合资源,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方面守正创新,支撑引领运动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发展战略,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 理念创新 “体卫融合”助力健康关口前移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可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健康支出。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标志着“体医融合”成为国策。
2022年,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与武汉体育学院融合,成为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从此开始探索体卫融合的新模式、新前景。
在专业赛场旁,医院积极贡献专业力量,提供有力保障。去年年底,医院成为湖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中心的运动康复保障合作单位,康复医学科派驻38名运动康复师轮流前往红莲医疗队提供医疗康复保障服务;今年3月24日,在武汉马拉松赛事的25公里处,来自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医疗保障队带着急救装备,以及当归活血酒、姜黄止痛膏、舒活精等特色自制剂和膏药,为选手提供健康保障。
在群众生活中,医院积极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与高校融合后,医院开启“体卫融合”创新发展道路。一方面,借助体院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和优势,开设以运动为核心、改善慢性病患者整体机能状态为目的的运动促进健康门诊。另一方面,开展“骨健康江城行”特色健康宣教品牌,通过进企业、进社区开展义诊、讲座,为群众提供“运动+中医”“运动+治疗”“运动+康复”等模式下的智慧化健康服务,为高血压、慢性骨病患者开具精准化的运动处方等,培养全民防治疾病的意识,保障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及科学健身需求。
2023年4月,武汉体育学院获批增设“中医骨伤科学”,为5年制医学专业。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即将入学,目前医院正与学校联合,紧锣密鼓推进培养计划。将来,这批拥有体、医共同背景的跨界融合“种子人才”,将成为体卫融合领域发展的坚实力量。
■ 模式创新 “医护康”一体化为康复按下快进键
作为一家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医院,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历来坚持中西协同,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把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贯穿诊疗全过程。近年来,医院大力推行的“医护康”一体化模式,既暗合中医整体观,又兼具西医MDT多学科诊疗之所长,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一位95岁超高龄患者,摔跤后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外院接受手术后又出现股骨头坏死,卧床不起。他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后续治疗风险很大。转到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后,骨关节科为他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同时,术前术后加强中医药护理,提高老人身体素质,助其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天,老人就能借助助行器在病房行走。在宝贵的术后功能恢复期,护理及康复团队拿出早已制定好的康复计划,帮助老人尽早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
“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辨证施治,在诊治骨科患者时,并非仅针对骨折部位提供治疗,而是由多科医护人员、康复师联合,围绕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续贯康复治疗。”康复医学科主任张齐娟介绍,在“医护康”一体化模式下,骨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与康复治疗师“组团”式接诊服务患者,发挥各自专科优势,共同沟通制定康复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根据病情变化不断反馈调整,力求做到个性化、精准化满足患者的康复需要;在患者出院后,则通过电话随访、“医护康”养生俱乐部微信群远程跟踪患者康复效果并予以持续康复指导,此外还成立了运动康复中心和运动处方门诊,为市民开通骨科康复绿色通道。
“医护康”一体化自实施以来,医院加大康复早期介入,年平均服务患者超6000人,并逐年上升,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12%,既减轻了患者就医压力,又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得到大批患者认可。在康复医学科建立的“医护康”养生俱乐部微信群里,2000余位患者跟着医生学练“护脊七式”“调气七式”等,打卡每日康复功能锻炼,宣传健康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身体素质。
“围绕患者需求,创新服务模式,精进服务水平,最终提升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张齐娟主任说。
■ 守正创新 建设省内首个“中医骨伤经典病房”
近日,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骨伤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该院骨伤科是湖北省重点专科,包括颈肩腰腿痛科、创伤骨科、正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微创科、骨关节科、运动医学科、骨内科等8个亚专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累计诊治骨伤患者80余万人次,开展脊柱类骨科手术5万余台,出院人数达17万余人次。此外,还推出了一批高质量自制药剂及特色外敷膏药。
“成立省内首个‘中医骨伤经典病房’,传承中医经典,提升岐黄之术,为骨伤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李绪贵院长介绍,今后,骨伤科将立足武汉体育学院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和优势,深入挖掘“体卫融合”特色,将运动处方与“治未病”服务有机衔接;打造“体育+健康管理”“体育+康复”“体育+中医”“体育+骨伤”四融合的“体卫融合”特色服务模式,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和旗舰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中西结合特色鲜明的运动服务健康新路径。
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近年来,医院在加快学科建设的同时,广邀国内外名师,开办名老中医工作室,先后建立“韦贵康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吕文亮教授工作室”,为医院发展借智借力。
同时,医院还开设了逆糖门诊、减肥门诊,通过治未病来减少疾病风险;推出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延长服务时间,让群众看病、工作两不误。
谈及医院未来发展,李绪贵院长表示,医院将对标国家战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发展“体卫融合”体系,引领带动中部骨科领域高质量发展。
【关“健”对话】
帮群众科学健身
“医学健身中心”要来了!
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将开设的“医学健身中心”,将给群众带来哪些利好?该院院长李绪贵表示,利用武汉体育学院的优质体育资源来开设医学健身中心,可以为群众提供更科学的健身指导。我们正开展多种类型的运动处方师培训,建设涵盖康复、运动医学、骨科、内科、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的“体卫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届时,这些复合型专业人士将运用科学的运动处方,整合体质与体能评估,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亚健康运动干预、慢病综合管理等。让大家在减少运动损伤的同时,享有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
对于中西医结合、体卫融合,为医院开展科研创新带来了怎样的机遇,李绪贵院长认为,中西医结合的骨科诊疗,是我们医院的传统优势。与武汉体育学院融合后,医院发挥“体育+医疗”的核心作用,通过与学校各学院、科研院所、实验室平台、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可以扩大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他介绍,该院正以“中医骨伤与运动康复研究所”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建立运动促进健康理论与实践高水平研究基地,提供“体卫融合”专项科研培育平台,争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
【打卡新“质”疗】
不用打针无需吃药
“运动处方”治好患者踝关节
“李主任,我又可以跑步了!”8月6日,在运动医学科主任李照文的门诊,患者张女士开心地“汇报成绩”。半年前,她坐着轮椅来看病,通过运动处方治疗,现在不仅能下地走路,还可以尝试慢跑了。
张女士以前喜欢跑步,左踝关节反复扭伤几次后,不仅不能跑步,连走路都成了难题,只能坐上轮椅。李照文接诊后,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后判断,张女士不用做手术也不需要用药,开一张特殊的运动处方就可以了。
在这张运动处方上写着,每次要先做5~10分钟的热身锻炼,包括脚踝圆圈运动和小腿拉伸运动;再做15~20分钟的强化训练,用弹力带进行脚踝背屈训练、在平衡垫上练习单脚站立、踮脚等;接着是15~20分钟的功能性训练,还需在平衡垫上做横向移动训练、做原地双脚跳跃等;最后是5~10分钟的拉伸和放松,包括小腿肌肉拉伸和踝关节内外侧拉伸。对于每个动作,处方上都写明了要点以及每组锻炼结束后的休息时间,非常贴心。
按照运动处方坚持一段时间后,张女士感觉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复查时,李照文调整了运动处方,增加了肌肉力量及稳定性训练。这次来复查,张女士可以正常走路了。她说:“踝关节稳固多了,我还试着慢跑过几次,又回到了原来说走就走、想跑就能跑的生活状态。”
运动处方为什么能有治疗奇效?李照文介绍,这正是“体育+健康”融合的魅力所在。张女士因为反复扭伤,引起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踝关节机械稳定性降低,不仅影响行动,还可能会增加再次受损的概率。通过有针对性的锻炼,可以帮助韧带重新恢复弹性,预防再次受损。
“即使是那些需要用药或是手术的患者,我们也会根据个体情况,开出运动处方。”李照文解释,合适的运动处方可以帮助患者通过系统化的运动训练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常规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或尽快恢复功能。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运动处方,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今后,我们还会继续运用在运动、医学方面的综合优势,为更多患者推广运动处方,让他们都能在健康、康复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获得显著改善。”李照文说。
(文/图 谢俊杰 邹阳 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