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讲述人:可可家长,青山区第一幼儿园学生家长
“我的老师”:张静,青山区第一幼儿园教师
我的孩子可可是一名“来自星星的孩子”。3岁入园的时候,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显露出来。慢慢地,我们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孩子各方面发育迟缓,随后,我们带着可可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自闭症。因为言语障碍,她缺乏生存和社交技能,导致生活中只能依赖成人。
升入中班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张老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夜,张老师和我沟通有关孩子的情况,讨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育方法。
由于工作原因,家里只有奶奶照顾孩子,加上长期缺乏爸爸的陪伴,孩子很胆小。张老师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多次与我谈心。商讨后,我们决定在配合医院训练的同时,在学校和家里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还记得新学期第一天入园,可可哇哇大哭,双手紧紧拽着我的衣服,不愿进校门。张老师看到后抱着孩子,即使头发被撕扯、衣服上留下鼻涕眼泪、手上脖子上留下抓痕,她依然将可可抱在怀里。她对可可说:“总有一天,你会爱上我。”
那天接可可的时候,张老师说着孩子午睡和上厕所的事情。午睡时,可可对新环境不适应在角落哭泣,张老师就抱着可可在小床上躺下,轻轻地抚摸,直到陪着孩子睡着。可可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也不会说出自己的需求,张老师就一遍又一遍示范。上厕所时,幼儿园是蹲坑,家里是马桶,她不会用,常常尿湿裤子,张老师从不责怪,总是耐心引导。
张老师总是嘱咐我们,每天在家里的练习不能间断。张老师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为我的孩子种下了一颗好习惯的种子。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教孩子学习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词语,别人练习3遍,我的孩子就练习10遍、20遍。在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孩子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会穿脱裤子、会简单说出自己想要的玩具。
爱动的可可总是坐不住,张老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习课程的难度简单化,用她听得懂的语言教学。张老师告诉我可可很喜欢听故事,于是就用孩子喜欢的手指玩偶游戏进行讲述。张老师还发现孩子很喜欢观察,对阅读很感兴趣。于是和我们沟通,利用阅读,从看、听、说,三步走的形式,在家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张老师指导我用慢的语速、声情并茂的讲述,锻炼她的观察能力,用手指玩偶吸引兴趣,让她去寻找讲的内容在哪里,充分调动她的感官能力。
现在孩子每天都很喜欢去上幼儿园,也很喜欢张老师,嘴里也时常说:张老师、张老师。虽然只是简单的词语,但是我能感受到孩子内心对张老师的信任。
每天晚上八九点,我都会收到张老师发来的几张孩子一日活动的照片和一长段孩子当天的情况反馈。张老师的家离幼儿园有1个小时的路程,她会在路上编辑好照片和文字发给我。
如果说老师是温暖的太阳,那么她的爱像阳光一样滋养着每一朵独一无二的小花。于我而言,张老师是我在育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的温柔与智慧、耐心与关怀,都让我深感敬佩与感激。谢谢您,张静老师!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实习生李佳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