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润泽童年

汉南区子林小学善润德育为学生发展奠基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

    仪式感满满的新生入学体验活动。

    劳动周实践活动。

    人性之善、与人为善、责任至善。武汉市汉南区子林小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经过多年打磨并沉淀出善润德育体系。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善润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多元评价引导向善行为,以家校合作传承“善”教育,全面内化并外显“善”的价值观,让“善”如水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校本课程为抓手 内化“善”的内涵

    在德育工作中,子林小学的校本课程成为内化“善”理念的关键抓手。通过基础课程系列化,将德育内容深度融入国家课程,借助课堂互动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善”的内涵,培养其道德判断力与高尚情操。节日活动互动化则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欢乐氛围中传递善意,增进友谊,共同营造和谐氛围。社团课程本土化则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既传承本土文化,又引导学生践行“善”的价值观,培养其文化自信与担当。

    综合课程实践化教学模式强调知行合一,将研学、考察、劳动周等实践活动融入课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责任感与感恩之心。家庭劳动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学会关爱与付出;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则让学生将“善”的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研学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其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一步内化“善”的理念,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 多元评价为目标 外显“善”的行为

    学校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尤其注重外显“善”的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集体评价、个人评价与奖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强化了班级凝聚力,还激发了学生个性潜能与道德自觉。

    集体评价方面,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一日常规管理细则》,将日常行为规范细化至点滴,通过每日公示与周评明星班级制度,有效促进了班级间的良性竞争,彰显了班级特色文化,营造了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

    个人评价则通过“明礼仪小护照”这一创新形式,鼓励学生自我提升与个性展示。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小护照,通过积累教师与少先队员颁发的各类勋章,记录成长足迹。学期末的文明之星评选,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认可,更是对其个性特长的张扬。

    奖励性评价则聚焦于榜样引领,通过升旗仪式上的“文明之星”表彰、特邀出旗手荣誉及学期末的各类优秀评选,让优秀学生成为全校师生的学习楷模,激发全体学生的向善之心与进取之志。

    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还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让“善”的行为在校园内外熠熠生辉。

    ■ 家校合作为契机 传承“善”的文化

    家校合作,以“善”为魂,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多层级架构,促进家校间紧密沟通,确保教育理念的共鸣与落实。家长开放日成为直观展示教育环境与孩子成长的窗口,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善”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与学堂,则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沃土,不仅传授科学育儿之道,更深化“善”文化的家庭教育渗透,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品德塑造的同行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家长学堂,它创新性地引入行业家长资源,让学生在多元职业体验中领悟责任与奉献之美,让“善”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而家长志愿者们,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善”,无论是护卫校园安全,还是助力各类活动,都展现了家校共育的强大正能量,为孩子树立了无私奉献的光辉榜样。

    家校合作不仅加强了教育合力,更在传承与弘扬“善”的文化中,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让爱与责任在教育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构建队伍为支撑 夯实“善”的成效

    子林小学致力于构建高素质的润善德育队伍,通过明确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确保德育工作高效运行。校长领航,学生成长中心实施,德育主任与大队辅导员中坚支撑,班主任作为基础力量,共同织就德育网络。同时,推行例会制度,周会分享热点、共读感悟、研讨案例,间周新班主任培训,强化专业成长与经验传承。

    学校以课题为引领,深化德育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成果导向下,创编礼仪操与引导词,实践德育理念。市级课题与学会规划课题的成功实施,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推动了德育创新。当前正积极申报新课题,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劳动教育多维路径,旨在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杨幸慈  肖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