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不开火” 养老“不寂寞”

集体支撑村邻互助共同缔造幸福家园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黄陂区王家河街道大陂村时常开展敬老茶话会,增加村里老年人的融入感和幸福感。

    蔡甸区消泗乡洪南村,老人欢庆文化驿站成立。

    ◎ 长江新区

    项山村里村民的幸福笑容。

    彭建新 摄

    ◎ 蔡甸区

    姚家林村幸福食堂。

    刘帅 摄

    ◎ 黄陂区

    天河街道珍珠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有不少村民来看书,书屋成为该村老年人的“精神粮仓”。

    何小白 摄

    ◎ 新洲区

    陶咀村老年照料互助中心里的书画阅览室,各种图书摆放整齐。

    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就是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近几年,武汉不少村湾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各种养老服务之路,有的开办幸福食堂,有的建立互助中心……这些村湾“各显神通”,不仅成为留守村民的幸福依靠,也是农民对故乡振兴所做出的创造性展现。

    ◎ 幸福食堂

    ■ 吃饭也是聚会

    幸福食堂

    成老人精神加油站

    9月18日10点55分,蔡甸区彭湾村,村民孙大娘和同村几位“闺蜜”边散步边朝村委会走去,到达村委会时正好11点,是彭湾村幸福食堂开饭的时间。当天,食堂供应的是番茄炒蛋、土豆牛肉、竹叶菜和冬瓜汤。每天中午三菜一汤,是幸福食堂的标准。孙大娘在这个食堂已经吃了一年。

    年近90岁的孙大娘有四个子女,但子女及孙辈们都已迁居到村外,孙大娘不想离开村子,便一个人在村里独居。她的一日三餐十分简单:每天早餐稀饭配馒头,中午炒一个青菜,吃不完的菜晚上加热又可以吃一餐。“上年纪后做得少、吃得更少。有时身体有些小病痛,一天都不想吃,或者只吃一餐。”孙大娘说。

    在彭湾村的828户村民中,类似孙大娘这样的孤寡老人以及残疾病弱的留守村民有近80人。吃饭难,是留守村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让这些村民的一日三餐得到基本保障,经彭湾村村“两委”提议、村民商讨决定,将村委会办公区域的一部分辟出来建幸福食堂,为留守村民提供福利餐食。2023年8月18日,彭湾村幸福食堂正式开张,这也是蔡甸区首个为村民开办的福利食堂。

    幸福食堂开办一年多来,每天都有40多位村民前来就餐,孙大娘是其中年纪最长的村民。中午11点,进入食堂后,工作人员会帮她在专门的餐盒里装好饭菜送到餐桌上。

    “食堂每天都有三个菜,菜多味道也好。”孙大娘说,“我在这里吃饭不要钱,还有人给我端上桌,比在家里可舒服多了。”孙大娘说着忍不住笑起来,怕人看到她掉落的牙齿,她笑起来的时候捂着嘴,像个害羞的孩子。这种发自心底的开心,在一个近九旬老人的脸上荡漾开来,是一种无限满足的喜悦。

    每天中午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是孙大娘一天最开心的时候。吃完午饭,孙大娘会在村委会旁的树荫下和村民们坐着聊聊天,偶尔也会去活动中心打打牌,然后再慢慢散步回家。

    村里幸福食堂开办以来,步行5分钟的食堂,成为孙大娘这些“空巢”村民独自生活的依靠,也是他们嘘寒问暖的精神加油站。

    ■ 集体产业“造血”回流

    支撑食堂持续“幸福”

    在彭湾村幸福食堂就餐的以老年人为主,餐食安全不容忽视。每天,食堂的青菜由村集体自留地供应,肉类等食材则是集中采购。食堂的厨师、分菜师傅、清洁工都是聘请村民来担任。即使已经很精打细算,食堂的开销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村集体经费有限,食堂刚开办的时候,制定了一个餐标: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每餐5元;70岁及以上的老人,每餐3元;80岁及以上的老人免费。即使费用已经很低,愿意交费吃饭的村民还是比较少。

    要保证幸福食堂能持续运转,重点要开源。位于蔡甸区的彭湾村毗邻中德产业园,伴随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工地大而分散,许多建设工人吃饭很不方便。彭湾村党支部书记刘自祥得知消息后,眼前一亮:为工人解决吃饭难题,正好也为食堂开源。

    此后,幸福食堂每天除了保证村民的餐食供应外,也对周边工地的建设工人开放供应:每人10元。这个在武汉差不多是“过个早”的餐标,在距离武汉市区50多公里的彭湾村,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刘自祥说:“目前食堂每天会吸引40多名建设工人来就餐,这笔收入可以解决每天的餐食成本。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水电等支出还是需要村委来补贴,但缓解了食堂资金只出不进的压力。”

    根据蔡甸区中德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彭湾村的一部分被纳入产业园区的建设范围。彭湾村有的村民拿到拆迁款后迁到异地,留下的村民和村里剩余的600多亩基本农田和山林一起,成为城市周边的“守田人”。

    上个月底,彭湾村的共享农庄正式开业。这是彭湾村为中德产业园修建的配套项目之一,此外还有商业街、厂房、职工宿舍等项目,都在逐步建设和运营中,这些村集体产业成为村里重要的资金来源,也为幸福食堂提供了可持续经营的资金保障。

    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彭湾村开始为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统一购买医疗养老保险。今年,彭湾村为村里170余名老人缴交的各类保险费用达3万余元,到了年纪的村民每个月能领取300元左右的养老金。

    刘自祥说,开办幸福食堂和购买养老保险只是第一步,未来村集体的产业收入还将逐步惠及到更多弱病残的村民保险、村民考学的奖励机制等。

    ◎ 乡村养老    

    ■ 吃喝玩乐全都有

    乡村互助养老

    日常饮食起居专人照顾

    在新洲区陶咀村,村民高爹爹的家与村里的老年照料互助中心的院子仅隔一条马路。坐在自家的院子前,高爹爹看着对面的老人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清晨,吃完早饭后在塘边打拳、晒太阳;中午吃完饭小憩之后,在院内的活动中心下棋、写字、打牌、看书;吃完晚饭,在院内散散步、聊聊天,然后回到各自房间休息。

    这种光景看得多了,80岁的高爹爹终于住进了老年互助中心。曾是村委员的高爹爹说:“一个人是数着日子过活,和老伙计们一起找乐子才是生活。”

    在互助中心,很多老人都和高爹爹一样,住进来就不想回家。十几个老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吃住不愁、热闹开心。

    2012年开办的陶咀村老年照料互助中心,是武汉市最早推出“不出村养老”的乡村养老院。村书记余建平介绍,当时村里很多留守的独居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普遍面临吃饭难、用气用电不安全、滑倒生病无人知晓等问题。为此,由村委会发起、经村民讨论决定,为本村独居老人开办一个养老院,一方面,有专门的人可以照顾他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彼此照料、一起休闲娱乐,让老年生活不孤单。

    为了让村里老人能有开阔的活动空间,村委会在村里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陶咀大礼堂附近,辟出一个院子作为老年照料互助中心的专门场所。院子紧邻荷塘,远眺可以看到150亩的果树采摘园,风景很不错。互助中心还配置了能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的“四室一厅”:日间休息室、文化娱乐室、书画阅览室、医疗护理室和一个带独立厨房的餐厅。

    互助中心的餐厅是最热闹的地方。餐厅每天不仅为入住中心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村民都可以来食堂免费吃饭。有身体残疾或生病不能过来吃饭的村民,互助中心还可以送餐上门。

    考虑到老人们的情感需求,对于子女很少回来的老人,互助中心贴心地用视频的方式让他们“见面聊天”。每到节假日,互助中心都会推出“3个一”活动:添一道菜,做一次例诊,与家人通一次视频。

    从饮食、健康到情感,互助中心用这些细致的小心思俘获了许多执拗村民的“铁心”,他们相继走进这个院子,融入这个每天都不觉得孤单的“老集体”。据介绍,陶咀村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45人,以前,这些老人大部分都在村里独居,如今也逐步接受了村里互助养老的方式,互助中心里不乏已经居住了五六年以上的“老人”。

    虽然只一路之隔,但高爹爹现在基本不回家。“我已经习惯了这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有专人做饭、洗衣,闲了有老伙计一起下棋逗趣,病了直接去院内的卫生所就医。”他摇着蒲扇指着院子对面的家说,“我要回去了就是一个人,能干嘛呢?”

    ■ 引入专业人员管理

    老人家乡养老子女放心

    开办了12年的陶咀村老年照料互助中心,最初的工作全部由村里的村民来承担。但一段时间后,村里就发现,村民去管理互助中心并不专业,于是考虑从社会上引入专业的护理机构和人员。

    最终,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高峰回到村里,接管了互助中心。高峰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持证才能上岗,餐厅人员要有健康证、照顾老人日常起居的人员要有护理证,还引入村卫生所,老人出现小病小痛可以随时就医。互助中心平日的各类主题活动也是“花样百出”,阅读日、书法日、健身日,总有方式能让老人们聚在一起玩起来、动起来。

    引入专业人员管理互助中心后,村里的资金压力减轻了许多。村里只负担中心的水、电等费用,投入的固定资产会进行登记,由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维修。本村的老人入住互助中心,每个月600元;外村的老人来入住,每个月1200元。养老费用由管理单位收取,并承担工作人员的工资、日常餐食、护理支出等费用。

    老年照料互助中心逐步得到老人的认可后,在外创业的年轻人为回馈村里对家中老人的照顾,也开始积极无偿捐赠。村里专门为这些捐赠的村民做了一个荣誉榜,希望这种互相帮衬在村里成为一种传承。

    同时,村里也积极开拓集体产业,为互助中心“添底气”。瓜蒌子是陶咀村主要的农产品,近几年,村里自己学习进行瓜蒌子初加工,提高收益。村里还引入种植了150亩杨梅园、樱桃园,为农产品初加工做全新探索。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用为留守家中老人的生病和养老发愁,就是一个村子最大的和谐稳定。”余建平说。

    文/王秋萍 通讯员/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