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贡献力量

武汉农业集团发展“五型”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孩子们在空港湿地花田参加研学活动。

    增殖放流活动。

    空港湿地花田智慧蔬菜工厂里无土栽培蔬菜。

    “花香诗韵”品牌系列产品。

    “武农臻鲜”进社区。

    黄陂区白塘村的珍稀食用菌工厂里,黑皮鸡枞菌茁壮成长。

    “江城百臻”系列产品。

    作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武汉,正以独特的农业发展战略引领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武汉农业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三农”主责主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走科技型、融合型、集约型、绿色型、市场型“五型”农业发展之路,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贡献武农力量。

    2020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组建武汉农业集团。经过四年发展,目前集团业务涵盖水产养殖、园林绿化、都市农业、农业供应链、农业金融五大板块。四年来,武汉农业集团坚持以“服务‘三农’挑大梁,乡村振兴当先锋”为己任,加快整合市属农业资源,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先导作用,瞄准农业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目标,成为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 科技型农业:

    用好科技“利刃”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个个深蓝色的圈养鱼池里,高密度养殖的鱼苗欢快游动着,增氧风机和液氧塔两套增氧系统提供充足溶氧的水环境,配套的再生尾水处理系统不仅使鱼池中的水循环利用,又可达到生态净化功效。近日,武汉农业集团下属武汉都市农业公司在长江新区武湖之滨建设的智能设施渔业车间投入使用,车间拥有四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实现海水鱼和淡水鱼全过程养殖,年产优质水产品100吨。

    这只是武汉农科创中心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其中一个项目。作为武汉农科创“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总体构架中的关键板块,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规划面积达到7300亩,依托湖北武汉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等优质资源,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黄陂区罗汉寺街道白塘村,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示范园项目已完成二期基本设施建设。珍稀食用菌5G智能零碳种植工厂,是武汉农业集团全资子公司股权公司与罗汉寺街道白塘片区结对开展“国企联村”行动结出的硕果。工厂创新采用光伏+菌菇模式,在厂房空置屋面安装光储充一体化光伏为环境控制器供能,实现生产零碳排放,同时通过5G智能控制实现鸡枞菌、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生产条件的精准复刻。工厂二期投产后,预计可年培育黑皮鸡枞菌等珍稀菌菇236吨,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带动村民及村集体创收100余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形成技术、产品、标准模式,向江夏区、新洲区等农业设施项目推广应用,新建项目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消耗秸秆等农业生产废料,带动周边农业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农业集团位于东西湖区柏泉的空港湿地花田,则是围绕“产学研融合、农林水共生”打造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水生植物产业园、农文旅体验园。园区内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中,建有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一体的智慧农业馆,实行标准化、流程化、定制化生产的蔬菜工厂,以及立体化种植的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集中展示科技赋能农业的场景,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同时为极端天气下蔬菜应急保供建立坚强后盾。

    这些项目都是武汉农业集团坚定不移走科技型农业发展之路的具象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武汉农业集团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为引领、为内核,依托洪山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力量,共建“产学研用推”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量产;建设运营好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柏泉空港湿地花田水生植物资源圃基地等重点项目,提升核心产业科技水平;加大资本投入,解决企业科技创新瓶颈,聚力破解设施农业、设施渔业、现代种业发展难题,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融合型农业: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做好“农业+”

    今年年初,武汉农业集团以迎春花市为契机,打造“花香诗韵·新春妙汇”主题花市,将“花香诗韵”系列产品正式推向市场。“花香诗韵”是武汉农业集团探索园林花卉苗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不断研讨优化打造的品牌,包含唐诗文化微景观、十二星座、多肉组盆等系列产品。目前,“花香诗韵”已创新研发了小型星座微景观系列作品,定制研发了手提封闭礼盒装多肉产品,并推出了国风系列作品、桌角的绿野仙踪系列作品、禅意系列作品等。同步对已有的诗词系列、十二星座系列和多肉系列共40个微景观产品不断进行盆器、铺面石、花材等改良升级,引领花卉产业潮流。

    9月7日是白露节气,正逢周末,位于蔡甸区大集街道的知音童谷推出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知音童谷项目是武汉新城区首个集研学教育、亲子文创、生态露营、田园食肆、乡居漫旅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体验园,也是武汉农业集团“七彩乡旅”品牌路线之一。项目依托本土知音文化、耕读文化、戏曲文化背景,按“六区三馆一街”,即小学士乐园、小戏迷天地、小百灵空间、五谷种植区、活动游憩区、综合服务区等进行规划建设。自开园运营以来,开展的中小学研学活动颇受欢迎,推出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更是人气火爆。

    在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红色凤凰展览馆、李集苏区七方田党支部旧址、红军路和红军树串起了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200亩水生植物产业基地在净化水体的同时也是研学的好去处,半山松院等特色民宿和餐饮提升了乡村游的硬件水平。作为全市首家“国企联村”行动经济实体,武汉农业集团红色原野公司以凤凰镇民主片区自然禀赋和红色文化为依托,大力培育红色文旅、水环境污染防治、休闲农业等产业,助力片区集体经济增长、村民增收。

    这些都是武汉农业集团在融合型农业发展之路上所做的有益探索。据介绍,武汉农业集团贯彻落实大农业观,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农业+文化”“农业+物流”“国企+乡村”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全链条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集约型农业:

    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取得更好效益

    6月4日,武汉都市农业公司揭牌仪式在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举行。这是武汉农业集团在集约型农业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据介绍,今年以来,武汉农业集团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决策部署,整合集团现有都市农业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将武汉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市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都市农业公司。

    新组建的都市农业公司立足集团系统现有资源禀赋,将分散的有效产能进行聚合,实现集约发展。公司将发挥武汉农创中心作用,依托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进一步突出保种、保供、研发核心功能;在品牌塑造方面开辟新赛道,做大做强“武农臻鲜”品牌,辐射带动产业链价值提升;做优做响“七彩乡旅”品牌,用好用活文旅资源;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在推动农业产权改革方面,武汉农业集团今年也有新的突破。7月23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松滋分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武汉农交所走出武汉迈出实质性步伐。据介绍,今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做优做强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工作方案》《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区级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方案》,以承接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为契机,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品种扩大至17类,建成7个区级分中心、1个省内其他城市(松滋)分中心,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除了持续深化资源重组、持续推动产权改革外,武汉农业集团发展集约型农业还体现在推进金融支农、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今年,武汉农业集团围绕服务全市“三农”发展的目标,通过“惠农贷”、应急基金、“武农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累计办理惠农贷业务4376万元、应急基金4450万元、武农贷2229万元,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生物医药、种业、农机装备等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对接省农经网,市场化运营好“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系统”,推动各类数据联通嫁接,激活农村要素数据资源;持续完善渔业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水产产品增产增效;持续优化环城林带病虫害识别、防火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功能,保障林带稳定安全。

    ■ 绿色型农业:

    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有机统一

    6月25日,一场补偿性增殖放流活动在蔡甸区军山汽渡展开,武汉农业集团旗下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作为供苗方参与了此次活动,共提供14余万尾鱼苗进行放流,包含胭脂鱼、青鱼等品类。

    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成立于2011年,是湖北省重点名特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原种场,2014年获批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渔业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修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已连续多年多次在长江武汉段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一直积极响应、参与增殖放流活动,为持续推动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走深走实、共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武汉农业集团旗下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始终践行“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持之以恒做好4.6万亩武湖水面禁捕管护及生态保护工作,2021年在武湖保护区建成一套“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禁捕监管智能化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全覆盖监管,促进保护区禁捕工作降本降耗、提质增效和禁捕秩序稳中向好。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使武汉市提出的“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要走在沿江城市的前列”的目标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有“绿水”,也要有“青山”。近年来,武汉农业集团所属武汉林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建设武汉国家储备林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12万余亩。依据《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估算,在项目计算期内,该项目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康养、净化大气环境、林产品供给、积累营养物质等多个方面,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总量约为4亿元,平均每亩森林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约7000元。同时,项目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扩大劳动就业及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也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能有效传播绿色文化和引导绿色消费。

    ■ 市场型农业: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影响力

    8月30日,具有武汉特色的38款优质鲜活农产品,统一采用“江城百臻”全新包装亮相武商梦时代、武广超级生活馆、武商超市(百圣店)等商超生鲜专区。这标志着武汉优质农产品正式以“江城百臻”公用品牌的身份集中迈向市场,实现农超对接。

    “江城百臻”是武汉市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9月正式发布,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武汉农业集团运营管理,洪山菜薹、蔡甸莲藕、汪集鸡汤、汉南甜玉米、亚非西兰苔、脉地湾萝卜、江夏子莲等均是“江城百臻”的代表产品。经过两年努力,“江城百臻”在规划编制、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推广、产销对接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并在今年入选“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典范TOP100”。2024年,“江城百臻”力争实现品牌价值超200亿元并入围全国同类品牌影响力排名前100强。除了运营好“江城百臻”,武汉农业集团还打造了自有农产品品牌“武农臻鲜”,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绿色、生态的优质农产品。

    7月21日清晨6时,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武农臻鲜”生态鱼反季起捕销售工作正式开启。晨曦下,池塘边人头攒动、车来车往。分拣、装包、起吊、过秤、付款、上车……销售现场,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的生态鱼,均通过分级管控、严格把关,进行生态养殖,是“武农臻鲜”的拳头产品之一。青鱼场生产负责人介绍,此次反季节销售,品种有青鱼、草鱼、花鲢、鳊鱼、白鲢等,计划起捕销售20万斤。

    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的青鱼、胭脂鱼、匙吻鲟,白塘菌园的黑皮鸡枞菌、赤松茸鲜菇,空港湿地花田的小叶茼蒿、青梗菜、意大利生菜……为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武汉农业集团不断创新销售模式,今年以来,举办了多场进社区活动,积极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融合发展。

    农产品要打造品牌,农旅产品也要打造品牌。最近,武汉农业集团正积极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发挥国有企业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推出“七彩乡旅”旅游品牌,统筹规划设计、投资建设、整合营销、运营实践等环节,以“五型”农业为底色,升级打造系列基地,策划推出系列全新产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本版策划/武汉农业集团

    文/黎政威 王淑慧 贾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