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看研发
投入“硬科技”,光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最舍得”搞研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数据统计显示,在武汉已公布研发经费的70家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研发总投入76.22亿元,同比持平。有40家上市公司研发经费保持正增长,有24家研发经费超过营收的10%,有11家研发经费超过营收的20%。其中,明德生物研发经费达5522万元,占营收的35.80%,可以说是“最舍得出钱搞研发”的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从行业看,武汉光电子信息领域在研发强度上可谓“一骑绝尘”,是投入最高最多的领域。有10家该领域上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营收10%。其中,微创光电研发经费占营收30.48%;烽火通信研发经费达15.90亿元,高居武汉A股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总额榜首。
作为国内首次将激光技术导入光伏太阳能电池路线的上市企业,帝尔激光上市5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5.41%。
“研发和技术储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优势是公司业绩的根本保障。”帝尔激光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在武汉、无锡、以色列、新加坡设有研发中心,拥有数百项国内外专利,已成为光伏激光设备龙头企业。
同样,作为“中国数据库第一股”的达梦数据,今年6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26.13%,股价涨幅达到187.95%,位居湖北A股上市公司第一。近年投运的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其站台里“刷脸即通行”的安检票检一体机,就是运用的达梦数据自动售检票系统。
高德红外研发投入达3.43亿元,同比增长27.94%,持续加快在数字化产业新领域的布局;九州通在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方面研发投入1.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74%,净利润超12亿元;宏发股份继电器产品保持高速新品迭代,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3.37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技术创新是上市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研发的支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过文俊表示,从武汉研发投入增长较快的上市公司来看,主要集中在光通信、软件、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这意味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数实融合增强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
■ 看趋势
企业出海逐“新”浪,跑出“第二增长曲线”
梳理中,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我市上市公司“出海”步伐也在加速,在多家上市公司营收增长原因中,均提到了全球化布局对业绩的提振作用。从产品出口到产业出海,一大批上市公司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
就在上个月,长飞光纤在海外设立的第8个生产基地——长飞墨西哥光缆有限公司开业。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约人民币17.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3.0%。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举措,并将多元化业务在国际化平台上进行布局与延伸。
位于光谷的联特科技专注于光模块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46.20%。该公司表示,公司积极布局境内外“双运营中心”,在国内母公司及美国子公司设置销售机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海外市场拓展是业务增长主要驱动力。”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销售收入为1.0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42.50%,海外客户较高的毛利率水平为公司业绩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目前产品销售区域已覆盖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
从“武汉制造”到“武汉智造”“武汉创造”,我市出海产品“含科量”持续提升。来自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751.5亿元,其中出口1111.4亿元,增长14.1%,电动汽车、手机、集成电路、锂离子蓄电池出口比重超过三成。
“全球化已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出海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开辟新增长曲线的重要法宝。”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胡爽平告诉记者,当前武汉外贸运行展现出强大活力,武汉上市公司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新体系,出海结构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迈进,体现出科技对竞争力的强大牵引。基于此,要进一步立足优势,提升武汉开放高地建设水平,实现武汉全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