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
九月武汉,渐入宜人的季节。天际远阔,江流贤胜;秋木扶疏,昙华入梦。
9月17日晚,一场别致的城市雅集音乐会——“月满中秋夜,乐动昙华林·武汉音乐地图走进武昌”音乐会,在武昌昙华林的古城墙公园内欣然上演。武汉的艺术家们,特为文艺武昌打造了这台城市雅集歌会。歌声乘着翅膀,掠过这翻新如故的昙华景致,把楚声汉韵的大美,传送到林外天际……
不同于一般的严肃音乐会,这次歌会的现场,显得有些随意、浪漫、自由,给人“形散神聚”的特别印象。如此,观众倒是少了正襟危坐的拘束,能自在品鉴,“通感”交集,收获到难得的感悟和期待。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艺术家,也孕育出一批好作品。音乐会中上演的作品,大部分是以武昌为主题的原创歌曲,是在2023年“武汉音乐地图”原创歌曲征集评选中胜出的佳作。主要有:女声独唱《黄鹤楼》(孟庆云曲、潘家华词)、《昙华林》(刘翔曲、谢怡词),男声独唱《武昌之恋》(洪凯曲、修修词)、《青史之城》(周伟、胡懿曲,修修词)、《武昌》(王启文曲、刘建龙词)、《武昌行》(彭志贤曲,彭志贤、赵周旋词),女声对唱《我们昙华林遇见》(曹正杰曲、向涵词)等。
这批“江城之歌”的创作者和诠释者,大多来自武汉的艺术高校、专业文艺团体,属于典型的“学院派”,他们自带“雅”的趣味。艺术家们反哺回馈这座城市,植根于这方水土,情抒汉韵,音带楚风,为这些作品打下了深深的“江城”烙印。展现在舞台上的艺术成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显著的“汉派”特色,可谓地道的“汉派雅歌”。现场观聆,主客交融,更强化了我对这些作品的地域文化标牌的识记效应。
《黄鹤楼》之美,特属武汉,更是美遍神州,自不必说了;且听《昙华林》:“酒吧打烊/柔情似水古巷深”“花园山顶/灯火阑珊客舍新”,还有《武昌之恋》:“穿过起义门/牵到黄鹤楼”“在昙华林街头/在汉秀中回眸”,词曲紧贴“雅”的主调,声腔略带“俗”的表白,让听者触及武昌的古韵,也感受到武汉的新声;《青史之城》咏唱武昌古城的沧桑历史和绵长文脉,前半部分娓娓述说,高潮之后大气酣畅,音乐富有动力,配乐充满交响性;其他多部作品,都力显细琢之功,各抒武昌多面之美,蕴藏歌中的赤子丹心,深情隽永。
音乐会上穿插其间的部分其他节目,如弦乐二重奏《彩云追月》《花好月圆》、配乐朗诵《秋韵古城 诗意武昌》、民乐独奏《千年风雅》《幻月》等,也都是为这台歌唱雅集添彩的“应景应时”之作,歌诗乐舞,相映成趣。
汉派艺术家们,在专业表达上中体西用,在艺术风格上和而不同,都是为了倾情咏赞我们的城市。
此次音乐会的歌唱演员梁译元、严伟冬、徐千惠、易浩、崔余意、余信兰、朱雅琼等,都是武汉声歌界各类唱法的“扛把子”,知名的歌唱家。女高音梁译元,曾获央视青歌赛美声组铜奖;男高音余信兰,正宗的美声,曾在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等国内外众多赛事中斩获最高奖项;流行歌手严伟冬、徐千惠,都是获奖累累的实力歌手;朱雅琼年轻出道,上大学时就参加了全国性的各类声歌大赛,集创作和演唱的综合才能于一身,是人气极旺的新生代歌手。各位艺术家诠释这些“汉派雅歌”,深得先天优势,表演驾轻就熟。
还有武汉本土的几个高水平艺术团体——武汉歌舞剧院、黄鹤楼艺术团、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为本场音乐会表演助力,扶衬红花,更添绿叶风采。
近年来,“武汉音乐地图”的艺术风貌,已初显风、雅、颂的三重维度。此前,以冯翔为代表的民谣说唱风格系列作品,已经奠定了“风”的基调。眼下这场昙华林特属、带有专业性质的创作和表演的主题歌会,显然突出了“雅”的格调,成为“武汉音乐地图”的另一侧面。此次雅集歌会,恰似一部单主题的音乐作品,它的主旨,正是对“武汉音乐地图”艺术特色的区域延伸。
文以载道,乐与政通。由此次音乐会的“汉雅”特色,可催生出新的文化期待:我们可否重振“汉派艺术”的近代雄风?再造曾经媲美海派的“汉派”音乐文化形象?如今,我们应该有条件和理由(地理的区域特色,历史的千年积淀,本土艺术家群体,一批“汉派”艺术的佳作),言说“汉派艺术”这个文化概念。
这一城山水,自得天地灵气,延绵古今文脉。昙华林,在中国独一无二,是武汉的城市文化名片。这里记录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留下了独特的一方文脉。文华书院、文华大学、文华中学,昌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汇中西优秀文化,都是武汉的历史骄傲。即使在十九世纪末,也让来华西人感受到“武昌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汉口是中国最重要的地方”。那时,昙华林的音乐文化气息浓厚:文华书院的西洋音乐,文华中学的西洋乐队,开一代文化风气,在武汉和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抗战期间,这里聚集了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等著名艺术家,在政府文化机构“三厅”的领导下,创作戏剧、音乐,开展文艺活动,创造时代伟业……饮水思源,接力前贤,我们当与时俱进,为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的新发展续添新力。
希望,“月满中秋夜,乐动昙华林·武汉音乐地图走进武昌”这种自由自在的、小众的城市雅集音乐会,作为一种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模式,能够继续推广,移植到江城的其他文化胜迹,如黄鹤楼、鹦鹉洲、古琴台、江汉关、珞珈山等地,开花结果,把“汉派”雅集音乐文化传扬久远。
(作者系武汉音协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