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 顶着机枪扫射攻占武昌城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著名红军将领、军事家,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坳指挥部队转移时,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3岁,党和红军将其秘密安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公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并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以及军队有关单位曾组织力量寻找黄公略烈士遗骸,但未能找到墓址。
2021年9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黄公略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结合史料线索,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8月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发掘疑似骨骸,后经DNA技术鉴定比对和专家论证,确定为黄公略烈士遗骸。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位屡建功勋的革命将领曾在攻占武昌城战役中立下战功。
1926年,国共合作于广州誓师北伐。同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爆发15年后,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
彼时,在湘军任职的黄公略也率部队跟着北伐军一起参与斗争。在攻占武昌城的过程中,他积极攻城,十分勇猛。为了能够拿下武昌城,他顶着敌人密集的机枪扫射,踩着梯子艰难地爬上城墙,将敌人的机枪炸毁,最后又带领部队冲上城头,他因为在攻打武昌城中的英勇表现,被给予嘉奖和重用。
■ 第一个被写进毛泽东诗词的红色将领
“毛泽东的战友不计其数,但进入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却为数不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汪建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黄公略是第一个被写进毛泽东诗词的红色将领。
1930年7月,毛泽东在从福建汀州向长沙的行军途中,目睹了赣西南苏区红红火火的革命氛围,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汪建新解释,当时,黄公略坚守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这次进军江西提供了有利条件。“红一角”既渲染了赣西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又写出了黄公略及其部队的声威,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卓越贡献。而“借重”二字,表达了对黄公略的器重和赞誉。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另外两首诗词中赞颂过黄公略率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雄姿。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道:“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描写的正是黄公略率部在战斗中活捉张辉瓒的情景。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写道:“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毛泽东借汉代名将李广来称赞黄公略及其部队,黄公略因此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1931年9月15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公略所部突遭敌机空袭,黄公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次日下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会。他强忍悲痛,写下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汪建新解释,挽联高度概括了黄公略轰轰烈烈的革命历程,表达了毛泽东对失去爱将痛心疾首,鼓励后来者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蔡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