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专家:登革热进入高发期,假期出游注意防蚊

长江日报 2024年10月01日

    “十一”假期来临,许多市民朋友已做好出境游攻略,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都是热门旅游目的地。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陈邦华提醒,鉴于当前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市民在享受欢乐旅行的同时,务必做好防蚊工作,谨防感染登革热。

    ■ 不见面也能传染 尚无抗病毒特效药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陈邦华介绍,登革热虽不会“人传人”,但可以通过伊蚊叮咬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不见面也能传染。

    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1至14天,多为5至9天,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感染登革热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相关研究表明,登革热整体致死率低于1%,但重症致死率超过20%。

    目前,登革热尚无抗病毒特效药,患者发病后要注意休息,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治疗手段主要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止痛药控制疼痛,需注意避免使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非类固醇抗炎药,以防增加出血风险。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

    专家提醒,需警惕患者退热之后仍然存在病情恶化的可能,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红色斑点、口鼻出血、呕血便血、嗜睡易怒、皮肤湿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返回医院进一步治疗。

    ■ 全球流行形势严峻 国内流行省份增多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南部等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主要来源国为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2024年以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流行强度显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提示称,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生态环境改变等自然和社会多因素影响,我国登革热呈现本地流行省份逐渐增多的趋势。登革热流行范围从两广地区沿东南沿海向北扩散至华中乃至黄河以南地区,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登革热防控压力逐渐增大。

    随着国庆节假期来临,武汉将迎来“出境游”高峰。陈邦华提醒,若您和家人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返汉2周内出现急性发热(有时可达39℃),并伴有以下一种症状,如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此时,应尽快到医院就医,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同时配合做好防蚊隔离等防控措施。

    ■ 预防登革热重在防蚊 出行注意这些要点

    “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措施。”陈邦华介绍,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两种蚊子在我国均有广泛分布,因其成蚊体、翅和足上具黑白相间的斑纹,也被群众称为“花斑蚊”或“花蚊子”。

    城市环境中,媒介伊蚊的孳生地种类多、分布广,彻底清理难度较大,需要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方针,反复巡查清理,将孳生地控制到最低数量,才能大幅降低伊蚊密度。

    对居民来说,生活环境中防蚊重在清除积水,包括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注意清理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积水容器;使用过的容器倒置于防雨场所。

    “十一”临近,群众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尤其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在住宿选择上,推荐卫生状况良好,配备了纱门、纱窗或蚊帐等防蚊设施的酒店,入住时用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灭蚊。外出游玩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等成分的驱蚊产品。返回酒店后应及时洗澡,保持身体干爽,养成睡觉时放下蚊帐的习惯。

    撰文/李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