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正国教授。
□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长江流域非遗具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因而具有吸纳融通、因应自然、生生不息的地缘性特色。”
谈到长江流域非遗的底蕴特色,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孙正国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长江流域非遗受到自然资源的滋润与哺育,河湖水系发达、生态系统完整、资源种类多样,形成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长江非遗品格。
孙正国说,长江非遗展是今年秋季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内容。就长江文化的整体内涵而论,包含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部分,长江流域非遗作为长江文化天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归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同时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关。长江流域非遗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内容,所以处在长江文化的核心位置。
长江流域19个省区市的50多个民族,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2300多项,占全国总数的64.9%。长江文化的主体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的文化共同体,他们共同创造、共同传承和共同享有资源丰富、博大灿烂的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的自然要素极为丰富且品质优异、空间广阔,具有极大的耐受力和包容性。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融合,孕育了浩浩汤汤、生生不息、璀璨夺目的长江文化。长江流域非遗源于多个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使得长江文化的人文要素极为多样且个性鲜明、历史悠久,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为何说长江流域非遗具有深厚的水文化特色?因为从水害到治水、从避水到用水、从水产到水运,长江流域世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娱乐、艺术、民俗等所有门类的非遗创造,无一不深得水文化的真谛,开拓、弘扬了“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中国精神。
长江上游的传统音乐类非遗川江号子,是历代船工们在山峻滩急的长江上游的艰辛号角,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展现了他们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与劳动智慧,成为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长江中上游的大禹治水传说是最典型的水文化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大禹以治水英雄的丰功伟业,传承了长江流域雄浑壮阔的治水精神和深邃智慧。长江中下游的端午节项目是古老而鲜活、富于水文化特色的民俗类非遗,以水文化民俗来展现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崇尚爱国精神、追求人格修养的丰富内涵。长江下游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呈现出水与人融洽而美好的关系,顺水而建,依势而通,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相映生辉,折射了源远流长、源头活水、包容万有的中华美学思想。
孙正国说,长江流域非遗有必要作整体性研究和传承、保护,而迄今尚无专门机构对长江流域非遗作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传承。不过长江流域有少数省级文化主管部门、高校专业和出版机构做了全流域非遗(多为单项)的保护或展示工作。
如“锦绣长江”非遗展、2014年10月启动的《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武汉音乐学院所作的长江流域非遗音乐展、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所作的长江流域非遗舞蹈之美视频课程等。这些工作均为初创期,尚无整体性的有效的突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江流域非遗虽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来讨论,但由于非遗资源构成特别复杂,事实上的整体保护难度特别大,而且缺乏机制上的现实性。
长江非遗学社是孙正国教授指导长江大学2007级本科生于2009年4月发起成立的大学生社团。参与长江非遗学社的学生来自包括长江流域多个省区市在内的全国各地,他们的非遗传承与调研实践涉及整个长江流域。长江非遗学社开展的活动中,有由华东师范大学倡导发起,江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西南大学参与的“长江流域高校清明文化传承联盟活动”。这一活动是面向长江流域非遗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学生认识、了解、保护、传承长江流域非遗的意识,提升了长江流域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作为一种展望性讨论,站在长江流域非遗的大视野来看,孙正国认为更好地保护非遗、更好地利用非遗资源,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眼:一是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二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
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来看,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背景,上、中、下游的非遗保护和利用能力及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同时又具有互补性。这样,就可以全流域整合起来设计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方案,将项目保存、资源挖掘、转换利用的全流域合作路径,通过数字化平台串联起来,打通资源与市场、保护与利用、人文与技术、局部与全域的所有环节,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保护智慧共有、活态传承的整体优化目的。
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来看,非遗的本质是人,是人的血脉情感、文化记忆,也是手工技能和行为模式,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卓越智慧。因此,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非遗传承人的发展是非遗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长江流域的大视野,传承人保护有着极其优越的整体资源,那就是以长江流域为视野来搭建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平台、体验性开放性发展平台。以平台为支撑,推进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交流与研讨发展,包括面向青少年的传承人培养和面向老年人的传承人社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