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迪安在2024武汉双年展上讲话。
曾熙来 摄
在“双年展的中国之路”这一话题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始终在不断思索。10月29日,在2024武汉双年展学术座谈中,范迪安回顾双年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为双年展在中国的未来道路指出实践路径。
“1992年,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使‘双年展’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而自1996年上海双年展开始,‘双年展’的形式得以在中国确立。由此开始,双年展的中国之路不断延伸。”范迪安介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个城市更是结合新的形势来探索如何使双年展发挥更大的文化动能和社会效应。
他总结了双年展中国之路的五大特征:以城市为依托,以美术为载体,以主题为统领,以当代为范畴,以国际为广度。“这是我们从全球双年展中吸取经验、借鉴优长,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实际而形成的,与全球双年展总体的功能意义、办展宗旨相契合,说明在中国举办的双年展具有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态势。”范迪安说。
亲历、见证双年展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范迪安对未来之路有诸多思考。为了突出双年展的定位,使组织工作机制更优化,展览的社会效益更加显著,他认为还有许多要做、可做之事。首先要把双年展与赓续城市文脉、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双年展铸造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他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中,我们更应注重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身份,体现我们的文化特性。”因此,双年展不是仅仅让公众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对每一届学术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来形成更大的文化共识。
范迪安发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现在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美术馆、博物馆成为公众的热门去处、社会文化的热点,尤其是年轻观众不断增加。他认为,此刻更应该发挥好美术馆的功能,不仅为艺术家服务,还要更多面向人民、面向社会。
同时,范迪安提出要在主题设置、话语方式上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与世界平视的时代,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既是我们对全球的贡献,也是不断壮大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双年展要找到全球艺术的共同话题和中国表达,讲好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
范迪安还认为,武汉双年展坚持立足城市,面向当代,以国际性的视野汇聚视觉艺术的创新成果,以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作品类型展示视觉文化与时俱进的新探索新表达,在拓展公众的审美体验、体现城市的文化性格、增强城市文化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叶飞艳 王娟 万旭明 林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