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绝学孕育《本草环球记》

长江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高晞、[荷]何安娜 主编

    中华书局

    《本草环球记》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9世纪前欧洲科学家和汉学家视野下的中医西传研究”阶段性成果,汇集全球18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对1600多年长时段、跨地区的医药产品,如大黄、阿魏、人参、丁香、中国根、金鸡纳等进行追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多维度展现贸易与全球医药产品流通及健康知识生产的关系。

    ■ “本草环游”构建全球商业网络

    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的生产已成为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主题。2018年4月11—12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英国华威大学历史学系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了“贸易为健康的驱动力: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医药产品国际学术研讨会”,从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层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多维度展现贸易与全球医药产品流通的关系。

    与会学者的关注点不约而同地偏重于观察医药产品的长时段、跨地区的流动特征,尤其是“物”的文化史。讨论议题有医药产品的全球贸易与流通,如世人熟知的丁香、大黄、金鸡纳和人参等,或是鲜为人知的阿魏和中国根等;近代域外医药产品与知识入华史、近现代中外医药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新视野与方法的运用等诸多领域。参与研讨会的三十余位国内外学者,分别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学科背景多样,既有历史出身的学者,也有中医与西医背景的学者。《本草环球记》便是此次会议的结晶。

    本书充分展示了具有全球环游特征的本草药材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的:当葡萄牙人将“中国根”带到欧洲时,欧洲人将“金鸡纳”由北美运回欧洲,再随耶稣会士航海抵达中国;当“丁香”在东南亚海域引发“香料战争”时,加拿大人将“人参”带往广州,并掀起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泡沫,在药物贸易的一系列交换过程中,世界逐步转换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

    有学者以“人参”为透镜,分析了一款健康产品是如何进入18世纪中叶的商业资本主义网络,掀起一场全球商业投机的风波;有学者以耶稣会士的通信和档案,描绘了16世纪以来耶稣会士在全球流动轨迹,认为耶稣会士的流动性促进了“科学”活动的发展,但这样的流动也促使他们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从16到18世纪,耶稣会可能是唯一能够操控药物进出口各个流通环节的组织,从海外的原料、知识提取到欧洲的药方设计和产品出售。该项研究拓宽了以往学界对耶稣会士的社会形象和商业角色的想象。

    书中,梁其姿、陈明聚焦阿魏作为药物、香料和植物在全球1000多年的流通,追踪阿魏相关知识从生产、转化、变更、传播到不再被重视的过程;何安娜从有关食用大黄的一封信开始,将大黄的故事纳入全球视野,引入“糖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饮食习惯”的宏大命题,发现了大黄从药材到食材的变化;高晞从“中国根”的知识考古与权力隐喻角度得出“‘中国根’是欧洲科学革命的引药”的结论;王家葵从药理学和毒理学两个角度对古代草药记录进行了探讨,看到了传统本草学向现代药物学转型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徐源、周英杰使用新的数字人文工具分析早期佛教与道教文本中出现的本草。

    从全球史的角度考察药物流动,不难发现,凡是进入全球流通领域的药物都被赋予了“异国情调”的特质,所有的国度和民族都会有一段对“异域新药”充满好奇的历史,并产生相似的认知:本土草药是廉价、优质和健康的,而“奇怪的”或外来的草药是昂贵的、有问题和具有潜在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