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仿佛一座专题博物馆

长江日报 2024年11月05日

    《庄稼人》

    黄孝纪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 衡红蕾

    《庄稼人》是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的最新力作,也是一座纸上的专题博物馆。

    本书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记述乡村的一个个“行当”。他从“接生娘”开始讲起,婴儿的生死命运与接生娘联系在一起,后来有了经过公社卫生院培训的接生员。作者的大姐,就是从一个接生员成长为专职牙科医生。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让接生娘的职业永久地消失了。

    那个特定的年代,每一个行当,即使是兼职都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比如郎中黑朵,能让断骨的作者恢复如初,让作者一辈子感恩感念。

    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品味、值得记录,读起来生动有趣。就如媒婆李守先老汉,裁缝学徒圣德,还有掌管榨油茶的榨头。漫步文字之中,我也仿佛闻到了油茶浓烈的香味。可是人工榨取油茶的年代一去不返了,油茶树也少有人种植了,曾经几毛钱一斤的茶油,现在超市也能买到,只是价钱翻了数十倍。

    《庄稼人》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工匠人物,如修建房屋的砌匠井隆叔,不幸成为独臂老人后,仍然没有闲着,卖豆腐,收破烂,开小店,依然顽强地生活着。木匠黄庚山是盲人,篾匠邓冠芳也是残疾人。他们有无数个理由躺平靠人伺候,可是他们也有无数个理由靠手艺自食其力,顽强地活着。作者不是在歌颂苦难,而是关注农民在面临苦难时,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手艺,为行当、为自己赢得最后的尊严。

    就如纸木匠如喜:“他的那些生命短暂的艺术作品,曾美化了许许多多亡人的葬仪,让那些普普通通的乡野农民,在永别人间的时刻,留下了花团锦簇的诗意的一瞬。”

    黄孝纪凭借着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让每一个人物都如此鲜活,令人深受感动!为了写好每一个工匠形象和制作工艺,黄孝纪多次亲临现场。比如写陶匠,黄老师在八年里前后两次亲自现场采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制陶工艺。

    掩卷沉思,我久久难以释怀。这些消失的或者即将消失的手艺人,他们劳作的意义在哪里?我想起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那不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吗?我想起了我看过的各类博物馆,有各种事件或人物的呈现,那么黄孝纪的《庄稼人》不就是这样一座专题博物馆——

    有“事众生”的九个角色:接生娘、郎中、媒婆、裁缝、榨头、屠户、猪郎倌、厨子、小店主。

    有“制百器”的九个工匠:木匠、棕匠、砌匠、砻匠、篾匠、豆油匠、陶匠、阉猪匠、纸木匠。

    有“促生产”的十个职业:队长、记工员、保管员、赤脚医生、民办老师、广播员、邮递员、营业员、管电员、放映员。

    有“参天地”的十种身份:歌者、拳师、收魂人、渔鼓师、守祠人、皮影师、礼生、地仙、开圹人、仙娘婆。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一个场景都活灵活现。我们的后代面对这些角色的名词术语,不会像看天书一般,闻所未闻。人物与事物场景交织在一起,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情景再现,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