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是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的人,但一定是一直都在心灵成长道路上深耕自己,向阳而生的人。如何自我修炼,让内心变得丰盈而强大?武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孙丽结合案例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 深耕自己,需要沉浸其中
案例一:小A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定能换来好成绩。但是高中学习难度大,长期的题海战术不仅让他陷入盲目刷题的困境,成绩也不见起色,他越来越焦虑。
很多人对“学习”的定义是听课、刷题,所以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花了很多时间,必然是很努力了,可结果却越学越糟。学习不是仅靠时间积累,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改变。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一定要经过理解、练习、反思、质疑、验证……然后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只有新旧知识建立联结,才算是习得新的知识,然后再不断重复练习,才能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记得每逢毕业季,总有一个场景:有些同学把做过的试卷和书籍满天丢弃,仿佛是在和“学习”这件事情道别。似乎从那刻开始,就再也不用学习啦。其实学习是一个贯穿人成长始终的过程,人成长的每个阶段学习的主题不一样,现在学习知识,大学学习专业,走入社会我们学习为人处世,所以同学们请深耕自己,沉浸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 深耕自己,需要懂得取舍和放弃
案例二: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些兴趣爱好,小B的妈妈也如此,她听说学钢琴可以训练大脑,于是让小B学习一年钢琴,由于每天都要练习,小B不能坚持,妈妈又给小B报了围棋班,可是家里没有人跟小B下棋,小B又提出学编程……学习几个兴趣班的小B最后依旧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
深耕自己,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蕴含人生发展的机会。因为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口“井”,需要耐着性子,有可能不是马上能找到。找准“井”,十年如一日的“钻井”,需要更大的耐心。所以,深耕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某种程度,这种聚焦能力其实是在和人“求新求异”的本能做对抗,大脑天然喜欢“新鲜”。持续做一件事情,做着做着,大脑进入疲软状态,这个时候定力不足就会开始躁动,就开始想着学点、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多年持续地学习任务会让大脑对学习这件事丧失“新鲜感”,再加上外界丰富的信息刺激和人的求新求异的本能,分散了我们深耕一隅的定力,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刺激吸引,因此想要在学习上有定力,需要我们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定力。
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落叶放弃枝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灿烂;蜡炬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的光明;心灵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一个人,即使天资平庸,如果他能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心无旁骛,那么,他也必然会做出一番成绩。
■ 深耕自己,遇事学会沉得住气
案例三:小C初中是班里的佼佼者,可是进入高中几次考试不太理想,情绪波动比较大。每次大考前,脑子里都想象着自己做不出题的样子和名落孙山的分数。几次都想以各种理由回避考试。他不能接受自己考不上某某大学,越想心里就越乱。
俞敏洪经历了三年高考,1980年进入北京大学学英语。2019年,新东方在线在香港独立上市,新东方再度迎来高光时刻。2021年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俞敏洪积极谋求新东方转型。我们从俞敏洪创业的经历上看到了真诚、坚毅、不放弃的精神。
学习亦如此,真正厉害的人,不一定智商高、情商高,而在于遇事不慌乱,有定力。初高中阶段,我们因为成绩而焦虑、无助、烦恼;因为朋友而失望、愤怒;因为学习没有动力而迷茫、害怕、担忧……其实学霸的优秀品质就是学会控制情绪这匹脱缰的野马。几次没考好你看到“山重水复”,心灰意冷,选择了放弃。然而,胜利的曙光,也许就在他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就会出现。
谁能熬得住,沉得住气,谁就有机会看到“春暖花开”。沉得住气,是一个人很了不起的才华。
深耕自己,不仅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远见和生活态度。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一方水土,深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