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 出版家,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 李昕
上回说到,我无怨无悔地走上了编辑道路。那么我中间受没受到诱惑,有没有过动摇呢?当然也有过短暂的犹豫。1980年代中期,一些朋友出国留学,对我是有影响的。我父亲那时是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和美国一些大学有交往,曾经给我联系过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同时可以兼职教中文,这是极好的条件。但是因为我编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复习外语考托福,最终放弃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下海潮。我那时是编辑室主任,我所在的编辑室十几个人中有两人下海,后来都发了大财。其中一位去深圳捞了一桶金,几年后又回到北京继续做出版,日子过得很潇洒;另一位后来当了上市公司的老板,不但自己成了亿万富翁,而且还带着100多位与他一起创业的高管致富。这人是我亲手招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与我感情非常好。现在还常常拉我参加聚会。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你当初怎么不带上我一个?当然这是玩笑话。
到了1993年,下海的人更多了,好像有一点全民皆商的味道。这时有一个香港地产商,要到国内来发展,先在北京建一个办事处。有人介绍我去做这个办事处主任,说是可以拿高几倍的工资,我也婉拒了。我那时一个月才挣一千元,并没有觉得缺钱花。
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一位主管图书发行的副社长退休,社长陈早春提议让我接任。当时我担任编辑部主任已经5年,兼任社长助理也两三年了,按程序,也该轮到我接班了。但是我因为喜欢编书,不愿意脱离编辑岗位,觉得当副社长就不能编书了,所以又拒绝了陈社长的提议,放弃了一次提拔的机会。当然,如果在今天来看,如果我1994年42岁时就做了副厅局级的行政职务,那么我后来可能会走上仕途。
1996年我公派到香港三联书店,一去8年,先做副总编,后来做总编辑。2005年初从香港回来的时候,又面临工作选择。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深圳公司,如果我选择留下,收入会比回北京工作高一些;在北京,也有几家出版社有意请我去担任总编或者社长。而如果我回到北京“三联”,按照我的原级别只能担任副总编(副厅局级),级别比在别处当社长和总编要低一级(我升任北京三联书店总编辑是五年以后的事了)。但是我考虑,要编好书,还是“三联”的编辑平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我选择到北京“三联”,一直做到2014年退休。
36年来,我经历了多次选择,放弃了很多机会。只要在其中有过一次改变选择,我的人生就会变为另一种样子。但是我一条路走到底,始终坚持当初选定的职业方向,最终也成就了一种比较成功的人生。虽然官没有做多大,钱没有挣多少,但是我36年来经手策划、责编、复审、终审的图书加在一起,恐怕有两三千本。这些书不但没有坏书,而且被人称为好书的非常多,都是有助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推进社会进步的图书,所以我对自己的编辑人生感到满意,没有什么遗憾。我不但做了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了对于社会有益的事情,而且还做了一些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样,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