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医闪耀:同济迁汉70年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31日

    1955年3月,医院职工放弃优越、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上海乘船赴汉途中合影。

    《群医闪耀——同济医院迁汉人物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组织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建院125年、迁汉70周年。1955年,同济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上海整体搬迁至武汉。70年来,几代武汉人在同济出生、疗愈、得救,武汉人感念同济!

    《群医闪耀——同济医院迁汉人物志》一书,记述了同济医院迁汉前后的大师名医们“一心赴救”从医诊疗事略,收录了裘法祖、林竟成、金问淇、过晋源、宋名通、夏穗生、邵丙扬、童尔昌、黄云樵、郝连杰、陈孝平、马丁等46位同济名医,以及呼吸内科梯队、妇产科团队行医济世的杰出事迹,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的卓越代表。

    ■ “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去同济”

    1900年,上海白克路上,德国医师宝隆创建了一所只有20张病床的小诊所,取名“同济”,寓意“同舟共济”。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粒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萌芽了。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医院西迁,大量救治抗日军民和贫苦百姓。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全院员工拼死护院,将已经迁回上海的医院完整地交给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医院服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1955年从上海整体搬迁至武汉,21位正副教授、100多位讲师助教、40多位干部技工、60多位护理人员放弃了大上海的便利生活,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带到中南地区,扎根江城,成为中南地区一支重要的医疗卫生力量。

    为了人民的需要,同济医院充分发挥了一个教学医院的中心、辐射、示范作用,承担着湖北省及中南地区邻近省域的医疗任务。以裘法祖院士为代表的同济人坚持“医学归于大众”的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民众,穷尽一生。

    国家一级编剧、武汉人熟悉的著名喜剧艺术家夏雨田曾是同济医院的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他有感而发——“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去同济”,此话不胫而走,被民间传诵。

    ■ 珍闻轶事,折射大医风范

    在《群医闪耀——同济医院迁汉人物志》书中,记述了很多珍贵的故事,折射出同济大医的风范。

    “人民医学家”裘法祖,人们对他“冬天把听诊器焐热了再给患者检查”的故事耳熟能详,对他“术前术后清点每一把器械每一块纱布”的作风津津乐道;而书中还展现了裘法祖可爱的一面。学生跟着裘法祖查房,看到一个患者伤口流脓,裘法祖用手去摸伤口,并对学生说,“要摸,不能怕脏”,摸完还把手放进嘴里。学生们一脸惊愕,裘法祖笑问:“你看我有什么异样?”学生答不出,裘法祖说:“我用食指摸伤口,放进口里的是中指,你们观察不细致啊!”

    裘法祖的妻子裘罗懿是一名德国女性,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来到中国。在裘法祖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妻子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陪伴丈夫走过事业的每一步。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裘罗懿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德国人。

    1957年,33岁的王泰仪收治了一位患肩部巨大肿瘤的女性。当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截肢手术,当王泰仪将治疗意见告诉患者时,患者哭着求王泰仪:“千万别去掉我的膀子啊!”

    患者哭得撕心裂肺,王泰仪在日记里写道:“做了截肢手术就算尽到医生责任了吗?”他决心打破局限,在缺乏材料、工艺、设备、资料的困境中,王泰仪与多学科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团队,从零开始,用假牙的材料“牙托粉”作为制作原料,用最原始的办法制造出我国第一个人工塑料关节,并成功植入患者体内,保住了患者的胳膊。

    16年后,王泰仪回访病人,只见她在田里劳动,肿瘤无复发、患肢无疼痛、无萎缩、握力正常,甚至能提60斤重物。

    王泰仪是同济医院骨科创始人之一。

    还有赵灿熙教授,他在全球首次发现中药芜荑具有抗疟功能,芜荑由大果榆及菊花加工而成,但中药常有“同名异物”现象,仅明代《菊谱》中就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他用15年时间不断搜集、试验,最终确认,其抗疟功能源自一种来自安徽的“亳菊”。

    ■ “同济贡献”,见证时代进步

    在武汉,同济医院不断丰富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创造科研“同济现象”。名医大家代代纷涌,多次参与并贡献于重大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件,成为我国专科门类最齐全、办院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之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产生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1974年,作为第五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戴植本和同事们用8个小时,给一名当地印刷厂工人完成断手再植,这是非洲首例,载入非洲医疗史。

    胰腺癌手术术后胰瘘是世界性难题,近百年未有突破。陈孝平院士用十年时间解决这一问题,这项中国人原创的手术术式因此被命名为“陈氏胰肠吻合”技术。

    面对宫颈癌这类妇科肿瘤,国际诊断治疗指南将放疗作为“金标准”。马丁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用单纯化疗代替同步放化疗,保留宫颈癌患者生育能力,已被收录入美国癌症指南、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

    同济医院曾历经三次创业,充满艰辛和坎坷。1900—1955年是第一次创业,同济一路从弱小走向强大,最后扎根武汉、深耕华中。

    1955—2015年是第二次创业,医院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卓越,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进入国内一流行业。

    2015—2023年是第三次创业,医院在更高起点上向国际一流医院迈进,明确提出了创建国际一流医院“三步走”战略。

    如今,以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次创业号角已经吹响,推动科研成果创新、就地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同济人将砥砺奋进推动“全面建成国际一流医院”,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同济贡献”。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