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李佳
在刚刚结束的2025武汉马拉松上,参赛物品领取现场的人形机器人一出现,就引得选手们排队互动,又是握手又是合影。
今年以来,走在武汉的街头,身怀绝技的各类机器人频频上新,它们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走进各类应用场景,成为城市“新市民”。
它们四肢发达,“头脑”并不简单。樱花季的珞珈山下,身穿“警服”的“智警小珞”能自主巡航、奔跑、跳跃,“不薅花,不爬树,不当显眼包……”的魔性喊话笑翻全场;
镜头转向光谷街头的咖啡店,“天问”正系着围裙当“实习生”,一杯杯咖啡被它稳稳送到顾客手中;
长江水博会现场,“吃透”了全套供水服务手册的“水宇哥”化身“行走的百科全书”,当起现场讲解员,解答用水问题“手拿把掐”;
最甜“打工仔”藏在堤角公园,身手稳健的“小天”穿梭云廊、为游客送去文创雪糕,4岁小朋友着了迷,追问“它能闻到花香吗?”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居家养老系统及照护机器人项目研发的养老机器人Carebot4.0具备智能家居控制、健康管理、物资运送、紧急救助等7种功能,本月已进入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家庭“试岗”。
正如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所说,武汉需要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和平台,开放更多场景。这些机器人的应用,正是武汉在打造产业生态过程中的生动实践,通过开放景区、街道、社区等场景,让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让城市服务更加高效、智能、贴心,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和游客的生活。
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武汉在制造业领域底蕴深厚。众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存在,为机器人技术的早期应用提供了试验田。
汽车制造行业,一直是武汉工业的支柱之一。早在多年前,武汉的汽车生产线上就开始引入工业机器人,进行焊接、装配等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早期在工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也为武汉积累了机器人应用的基础经验。
目前,武汉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不仅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更是基于自身产业升级转型突围的必由之路。
这一次,机器人掀起的“生产力革命”,武汉多方一同发力。
先是高校院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在汉高校,在机器人相关学科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前沿水平。长期以来,他们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也顺势孵化出了一批专注于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就在今年2月,多个院士团队打造的“劳动者”“楚宝”“天问”“荆楚”“神农”等10款各具特点的人形机器人在武汉集中亮相,钢铁劳工在江城不断“职场进阶”,正加速迈向量产及场景化应用——
未来图景中,汽车制造车间内,“劳动者”系列机器人以40公斤负载能力,助力武汉经开区车企效率提升30%;能源基建方面,“大壮”电网巡检机器人攀爬检测……
还有城市决心。根据《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AI+机器人”是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望未来,武汉在机器人赛道上有着清晰的方向。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视觉识别、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上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正如丁汉院士所说:“人形机器人距离场景应用还有距离,仍需要大量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
另一方面,完善产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武汉目前已有近3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协同效应逐步提升。
满城“机”遇背后,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本月,黑芝麻智能与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达成战略合作,以“天问”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载体,基于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及算法方案,为“天问”赋予更强大的智能“大脑”与“小脑”。
可以看到,武汉正加速形成从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机器人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展。
随着《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稳步推进,武汉今年还将遴选征集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场景,率先在电网应急管理、家电制造等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