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拥有9个省临床重点专科、28个市临床重点专科

牵手“国家队”实现学科建设多点突破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经过9年托管深耕实践,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已打造出9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8个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如今,这家医院正朝着三甲医院的目标大步迈进。

    医院率先在江夏开展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 

    武汉协和专家实现精准诊疗“零距离、零时差”。

    医院与湖北医药学院签订共建附属医院协议。

    江夏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学科是医院发展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建设更是医院永恒的发展主题。

    武汉协和医院对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的托管,提供了全方位的帮扶与提升。

    历经9年托管实践,医院外塑品牌提升品质,内修技术守护安康,实现了医院发展从“速度”向“内涵”,学科建设从“数量”向“质量”的“双转变”。

    学科品牌落地生根,抽枝展叶,芳华绽放,结出服务百姓健康的累累硕果。

    医院围绕“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建设成为武汉南部综合实力一流、品牌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战略目标,围绕健康管理中心、老年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等“八个中心”建设,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提升医疗质量。

    ■ 上接天线

    托管引智,学科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开花

    “协和医院的托管,开创了部属三甲医院‘国家队’‘以市带区’托管模式的先河。以托管为纽带,共享品牌、技术与管理经验,‘大手’牵‘小手’的紧密型医共体彰显了协和担当。9年来,协和倾囊相授、定向精准扶持,推动学科建设多点突破,重点专科规模与质量稳居武汉区级医院前列。”谈及协和托管对学科发展的推动,江夏区卫健局党委委员、江夏区紧密型医共体理事长、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党委书记韩军给予高度评价。

    韩军回顾,9年前,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发展遭遇瓶颈,整体进展缓慢,省市级重点学科屈指可数。9年间,江夏区委、区政府倾力支持,精准导航、政策扶持,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武汉协和医院“把脉问诊”“辨证施治”,助力医院实现了学科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今,全院43个临床、医技科室中,拥有9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8个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9年来,在武汉协和医院系列托管举措加持下,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新业务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科研创新亦取得长足进步:打通湖北省科技厅申报通道,成功申报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3项、省基层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项目1项;获批省市级纵向课题6项,其中院长田洪涛教授牵头的项目获2024年省级科技计划立项,资助经费100万元,实现临床应用研究历史性突破;签订《关节疾病术后数字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研究》等横向课题2项,资助经费32万元;发表医学论文610篇,其中以本院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66篇,实现本土化突破;出版专著11部,获批专利4项。医院积极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制定管理办法并筛选6项进行转化。与协和医院联合举办/承办省市级学术会议20次,各级医学会主委多次莅临讲学,显著提升了医院学术水平与影响力。  

    奋进的脚步不止于此。越来越多江夏百姓选择“协和江南”,足不出区即可看好病,就医习惯从“常见病”向“疑难杂症”悄然转变。聚智聚力打造更多重点专科,造福一方百姓,是协和江南人不懈的追求。医院全面开展校院合作,与湖北医药学院签订共建附属医院协议,联合培养医学人才,助推江夏区首家高校附属医院建设。

    ■ 中聚人心

    托管聚能,学科品牌影响转化为百姓福利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重症医学科主任骆德强的话道出了全体协和江南人的心声:技术提升、规范管理、重点专科建设,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患者活下去。

    骆德强介绍,科室医护人员均完成“床旁超声”技术培训,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后续将开展PICCO与ECMO技术,为急救再添利器。  

    肾病内科主任宋彩霞表示,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了科室实现肾穿刺“零的突破”,腹膜透析置管术亦常规化开展,科室规模与品质在同级医院中双领先。 

    “关注儿童健康、守护儿童成长,为广大患儿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儿科(新生儿科)主任陈作武介绍,2021至2022年度是医院儿科、新生儿科两个专业“丰收季”,先后获评武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23年4月,新生儿专业更是一举通过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评审。“我们创新开展‘医—护—患’共同协作的模式来治疗和护理新生儿,帮助父母建立信心,增加医患信任促进新生儿疾病康复和生长发育。”  

    同样,作为湖北省、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双料王”,康复医学科主任陈曾凤在谈及学科今后的发展时表示,接续将现代康复疗法、传统康复疗法、疼痛康复疗法与运动康复疗法相结合,致力打造和谐温馨的“康复之家”,以精湛的康复诊疗技术、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温暖的人文关怀环境,实现辖区实力最强、群众欢迎的康复疼痛诊疗中心。  

    护理部主任祝毅表示,作为医院首批省级重点专科,创新开展“人文关怀护理病房”建设对护理人员素养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半数以上护理人员近5年内分批赴武汉协和进修,整体提升显著。”  

    在武汉协和众多“国字号”品牌学科示范带动下,医院20多个专业学科加入国家、省、市级专科联盟。在联盟引领下,医院不断夯实基础、比学赶超,学科发展势头强劲,能力持续提升,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临床药学科开设咳喘药学门诊,提供“个体化诊疗”;放射影像科成立武汉市医学影像中心江夏分中心,在规范化与质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在神经外科主任吴佩涛看来,创建各级重点专科充满挑战,经验、病种、病例数的差距都可能导致失败,但创建过程本身就是科室整体提升的契机。“以神外为例,以往高难度手术仅我一人掌握,如今全科医生均能熟练操作脑干附近神经介入、神经内镜等技术,这同样是患者的福音。” 吴佩涛坦言。 

    “院士来江夏了!”骨科主任杨俊忠欣喜地介绍,骨科不仅通过市、省重点专科评审,率先在江夏开展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还自2024年5月13日起,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顶尖骨科专家张英泽教授来院常态化开启“院士门诊”。通过专题培训、手术演示、门诊带教“三位一体”模式,旨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截至目前,张院士已三次亲临江夏,接诊门诊患者10余人次,成功为6名患者实施胫骨平台骨折等高难度手术,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院士级”医疗服务。

    ■ 下接地气

    托管增效,学科发展提升就医体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院长田洪涛表示,“近年来,医院紧跟武汉协和步伐,坚持‘突出特色、重点发展、扩大优势、全面提升’原则,制定重点专科建设五年规划及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强力推进专科建设。探索建立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机制,实现高效精准‘补位’、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将‘串联’发展升级为‘并联’增效,让更多患者享受‘一站式’诊疗,提升就医获得感。”

    田洪涛认为,学科建设不仅是诊疗业务质与量的突破,更涵盖学科定位(方向、层次)、学科队伍(带头人、梯队)、学科研究与学科管理等核心要素。 

    病理、心功能、检验、超声影像、麻醉等平台科室依托数智化建设,持续夯实全域质控体系(远程诊断中心),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病理科主任尚士宣回忆,初到科室时条件有限,但院领导在人员、设备上全力支持,让她深感“有奔头”。在院方支持下,科室迅速开展快速冰冻切片、细胞学诊断等业务,团队使病理科由弱变强,通过湖北省病理质控中心免疫组化等6项质控,实现与市级三甲医院从“跟跑”到“并跑”。“术中快速检测能即时为手术医生提供结果,便于术中决策,减少患者痛苦。”  

    “多学科密切合作至关重要。”产科彭静主任医师提出,危急重症患者往往涉及多系统问题,需多科室联合手术。她以近期成功救治的一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为例:“以往此类病例因分娩大出血致死率高,只能转院。随着武汉协和托管深入,医院介入学科长足发展,介入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学科急危重症救治。此次产科与介入科精诚协作,成功实施‘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出血量控制在500毫升内,患者产后按期康复出院。”

    妇科主任段丽君与胃肠外科主任戴少华这对“腹腔镜夫妻档”对此深有感触,在处理“急腹症”时,因疼痛器官相邻,讨论病情常“面红耳赤”,但一旦穿上手术衣便互为“最强后盾”,生动诠释了学科间的高效“补位”。此外,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开设5个门诊(发热门诊、结核门诊、HIV门诊、肝病门诊、肠道门诊),3个病区(结核、呼吸道病区,肝病、肠道病区,发热病区)。以病毒性肝炎、结核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为重点,更“兜底”全院相关学科感染性疾病救治。

    如果说“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医生的“慧眼”,那么“内镜中心”便是其发展的“最佳拍档”。两者协同并进,业务范围从简单息肉切除拓展至消化道早期癌内镜切除术。消化内科主任邹灿表示,随着武汉协和教授“驻点带教”,越来越多百姓选择胃肠镜检查,内镜中心日益繁忙:“以往胃肠镜仅限周一、三、五,如今每日开放,节假日无休,全天候应诊。检查量从月均五六十台增至日均可达五六十台。”  

    “患者怎样才能满意?我们常做换位思考。”泌尿外科护士长余丹介绍,科室推行“沉浸式跟踪”服务:护士从患者入院起全程跟进,在入院、手术、康复各环节保持沟通,了解需求,事后反思服务改进。这一理念催生多项创新,如“复诊卡”:针对需反复门诊导尿、膀胱灌注的患者,以往每次需重复挂号、候诊、开单、取药流程,遇不同医生还需复述病情。“复诊卡”则记录首诊医生、器械型号等信息,患者复诊时刷卡即可操作,极大方便了复诊患者。 

    “要更多考虑患者的需求。”作为引进人才,口腔科主任程涛表示,口腔科不仅开启“节日门诊”,还开设“智齿专病门诊”,在诊疗模式上推行“分型而治”理念,确保治疗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的服务。  

    “时间就是生命”在神经内科主任朱灿敏、心血管内科主任邓昭武眼中,时间不仅仅是“争分夺秒”,更多的是“与死神竞速”。医院强力打造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医院防治卒中中心已获国家示范级授牌、胸痛中心获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一键启动”绿色救治通道在辖区已形成广泛共识。“江夏速度”一度被刷新:“双绕行”仅用27分钟,成功救治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邓昭武团队将急诊PCI“门—球”时间极限“压缩”。“要让每一分钟都成为患者重生的刻度,这才是医生存在的意义!”朱灿敏表示,对于脑梗患者而言,我们抢下的不仅是黄金溶栓窗,更是千万个家庭完整的未来。  

    “让终末期患者‘有尊严地走’,让家属获得心理安慰。”老年病科主任陈敏表示,舒缓医疗亚专科正被更多患者及家属接受。针对老龄患者,不仅减轻病痛,更给予心理关怀,引导其坦然接受身体衰退的自然过程。

    肿瘤科主任金娜也认为,医生不仅是病痛的缓解者,更是患者的精神支柱。“肿瘤患者确诊后往往需反复入院,就近治疗优势显著。肿瘤科实施专科化治疗,对患者而言更便捷、经济,离家近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慰藉。”

    ————————

    协和托管9年,成就江南梦想。从“牵手国家队”托管到主导江夏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覆盖22家机构的“1+6+15”医疗服务网,医院不仅实现了从“二甲”到“三乙”的蝶变,更践行着“足不出区、把病看好”的承诺。诊疗范围从“常见病”拓展至“疑难杂症”,武汉协和专家实现精准诊疗“零距离、零时差”;“人才荒”变为“群英汇”,“金梧桐”夯实人才核心竞争力;“屈指可数”迈向“百花齐放”,学科建设量变带动质变。乘风起航再出发,越来越多有温度、善作为,有责任、敢担当的“协和江南人”正集结力量,锚定“十四五”目标,以武汉协和托管为依托,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强化临床、科研、教学能力,培养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逐步构建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品牌竞争力强的重点学科体系,让百姓享受更精准、更贴心的诊疗服务。

    撰文:陈林 关晓锋 熊帆 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