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师生深入了解真实的工业制造场景。
李好供图
□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武汉喻家山,藏着中国工业软件从无到有的“逆袭密码”。
这里走出的武汉天喻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喻软件)、武汉开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目软件)、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模科技)等企业,打破了国外软件在CAD、MES等领域的长期垄断。工信部首批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中,武汉入选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华科系”企业贡献了六成力量。
6月13日,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汉启幕,首设的工业软件喻家山论坛,将为提升高端制造的“软实力”进一步助力。
■ 武汉工业软件企业有50多家
八成孵化自在汉高校团队或由武汉校友创立
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易平,攥着导师的介绍信,历经20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前往国内最大的塑胶模具企业调研模具制造执行系统(MES)。
然而,因为企业使用的是日本软件,易平被拒绝进入操作现场,理由是“商业机密”。
这次碰壁,在易平心中种下倔强的种子:中国模具行业必须拥有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软件。为此,他联合同门师兄在武汉创立益模科技。
多年深耕后,益模科技自主开发的模具生产管理系统登顶国内模具行业同类产品榜首,市场占有率超过50%,部分细分领域甚至突破80%,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与数实融合典型案例。
易平的故事,是“华科系”工业软件企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在关乎国家制造业命脉的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这群怀揣技术报国理想的创业者,正以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C919飞机组装涉及数万个零件,天喻软件为航天科工企业打通设计工艺制造数据通道,破解多型号协同设计难题;
能源装备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开目软件为中国石化压缩机国产化制造基地定制工业软件,助其摆脱对国外软件的依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升级;
被誉为“工业之母”的模具领域,益模科技赋能一汽模具打造国内首个小件柔性智造标杆车间,守护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这些或诞生于华中科技大学或由校友创办的企业,在工业软件细分领域持续深耕。
“‘华科系’工业软件企业,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中坚力量。”武汉市经信局软件处主要负责人介绍,武汉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工业软件企业有50多家,八成孵化自在汉高校团队或由武汉校友创立,尤以源自喻家山为甚。
■ 每年超20万名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人才储备
船舶汽车光电子等产业提供多元应用场景
“应用工业软件能设计出精巧的火箭结构,让其有足够‘臂力’托举卫星上天。”6月12日,在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的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智中心),“80后”教授李好正在指导“00后”学生,学生们的成果已为某型号航空发动机空心叶片等航空航天领域关键结构件做设计。
李好介绍,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就有机会与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合作,守在航空、航天重点领域国家重大装备制造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所在的国智中心大楼,近40年前,同样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1984年,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周济学成归国。他花了5700美元积蓄,带回3台单板机、1台苹果电脑和30多公斤重的学术资料,自此开启该校CAD中心的创业之路。周济提出,科研要贴合企业需求。
彼时,中国大多数的结构设计还停留在手绘图纸阶段,而美国波音已用CAD研发飞机。
中国奋起直追。喻家山山脚机械学院这栋楼,是我国最早的CAD技术研究基地之一,此后成为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部分,为武汉孵育了天喻软件、开目软件等企业。
“软件是基本工具,优秀的企业需要学会通过软能力增强硬能力。”牢记老师李培根院士的叮嘱,华中科技大学校友黄刚创立艾普工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与母校团队合作,从发展之初就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与人才引育。
“一栋楼里,40年薪火相传,喻家山与大武汉同频共振。”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温晖说,“以‘用’为导向,是学校对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的期盼,也是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追求,想到一块儿去了。”
国智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高亮同样强调:“工业软件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工业现场。唯有与工业企业开展深度协同创新,才能释放技术真正的价值。”
而武汉工业土壤肥沃。开目软件总经理宁静波说:“湖北是制造业大省,武汉产业基础雄厚,有船舶、有汽车、有光电子。我们得以深刻地洞察制造业企业,完善我们的产品。”
温晖细数:武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校友创立的地理空间信息软件企业,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校友创办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工业软件相关企业不断涌现。
依托在汉高校每年超20万名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养分”,武汉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共建实训基地等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工业软件等产业特色优势。
《武汉市促进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聚合华科大、武大、武软工院等高校,工业软件企业及工业软件下游使用方等,建设工业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平台。
如今,已有来自武汉高校的团队开始思考将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与AI大模型应用于工业场景。喻家山上的薪火,正以燎原之势点燃更具想象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