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还是那个咖啡 城里人咋都去乡下买

“村咖”究竟卖的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3日

    “80后”余松打理的“村里咖啡”,开业首月营业额直逼城区同类店铺。

    “乡巴克”稻田咖啡馆。

    刘帅 摄

    “邓家门32号”主理人胡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咖啡场景。

    □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初夏的黄陂姚集街道沿河村,绿油油的稻子摇曳生姿。一幢土黄色小楼前,巨大的稻草人旁支起露营桌椅,游客捧着咖啡,望向无垠的田野发呆。这家名为“乡巴克”的稻田咖啡馆,试营业半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高峰期单日客流破千。而在东西湖区慈惠街道,“80后”余松打造的“村里咖啡”,开业首月营业额直逼城区同类店铺。

    一杯杯诞生于田野、村舍的咖啡,正飘香至都市居民的社交圈,悄然成为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蔡甸区索河街道百年老宅改造的邓家门32号,到新近亮相黄陂大余湾古村落的侘寂风Vanas咖啡,再到江夏光明村的“茶咖CP”,近年来,武汉“村咖”版图加速扩张,形态愈发多元。它们不仅是消费新场景,更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价值重新互认的“第三空间”。

    ■ “第三空间”:

    一杯咖啡,调和城乡的“田园诗”

    走上“乡巴克”露天平台,咖啡醇香与田野芬芳交织。几位姑娘轮番坐上高脚椅,以稻田为幕布拍照,定格都市稀缺的“稻田美学”。游客刘女士带着宠物狗驻足:“小狗围着稻草人撒欢,这里连动物都能找到城市里没有的纯粹快乐。”

    距市区约半小时车程的东西湖区慈惠街道,“村里咖啡”正弥漫着“活化乡愁”。店主余松借来村民的竹床、筲箕装点庭院;80岁老村民手书的店招挂在茅草屋檐下;游客在香樟树下啜饮融合本地土蜂蜜的特调咖啡。“城里有的精致,村里可以有;村里独有的生活记忆与生态,城里却难寻觅。”余松道出了“村咖”的核心吸引力。

    蔡甸区索河街道长河村,邓家门32号艺术咖啡馆由百年老宅改造而成。主理人胡娟从教师转型,见证了这里蝶变为热闹“会客厅”的点滴细节。“上个周日卖出200多杯,忙得脚不沾地。”胡娟说,即便在冬季的冻雨严寒里,仍有顾客驱车前来,“烤着火看乡村雪景,这份独特体验很受欢迎。”

    新近开业的大余湾Vanas咖啡馆则展示另一种路径:传统与现代融合。主理人刘泊宁将朴素安静的“侘寂风”植入600年徽派古村,极简线条与青砖黛瓦营造出独特空间,“既有城市品质,又有乡村宁静”。

    “乡村咖啡馆的勃兴,绝非简单业态复制。”一年多的运营,让余松对武汉“村咖”现象有着深刻认识,“其深层意义在于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实践场。”它打破了过往单向的城市资本技术下乡“输血”模式,展现双向赋能、有机融合的新图景——城市消费力精准对接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都市生活方式与乡土肌理碰撞出新价值。

    ■ 流量密码:

    城市的咖啡“续命”,村咖治愈心灵

    “贩卖都市稀缺的‘松弛感’,城市的咖啡续命,乡村的咖啡治愈心灵。”“乡巴克”主理人吴荆丹坦言,店名意在借鉴知名咖啡馆的标准化体验,但内核置换为“卖风景、卖生态、卖独特的生活方式”。

    武汉近郊70%的乡村咖啡馆将自然景观作为核心卖点,稻田、溪谷、竹林成为标配。“乡巴克”试营业首日,游客自发的稻田打卡照在社交平台获数万点赞;邓家门32号依托百年老宅的沧桑感和随季节更换的绿植造景,凭借“破败而充满生机”的特色在社交平台走红;大余湾Vanas的“侘寂风+古村屋顶”,则以“上房揭瓦”的视觉与体验冲击力,迅速引爆社交媒体。

    流量转化不仅依赖于有效地传播,还在于业态联动。慈惠街道“村里咖啡”构建“咖啡+民宿+创意市集”生态;邓家门32号紧密依托其毗邻的“香草花田”景区,形成“喝咖啡+游花田”的自然引流;大余湾Vanas带动了周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和民宿消费;光明村打造的“茶咖CP”,将千亩茶园景观与咖啡、茶空间、采茶制茶体验深度绑定。

    “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政策导向是关键驱动力。市农业农村部门专门出台举措,对返乡创业者给予真金白银奖补;姚家集街道以乡村振兴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为引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慈惠街道为“村里咖啡”提供“免租金、代报建”;索河街道政府统筹规划文化街区,引入大额资本……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赋能者”转变,以政策支持、金融突破构成支撑城乡要素流动的“软基建”。

    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正从战略高度推动城乡互动。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城乡融合格局,明确“周一到周五,中心城区是中心;周六和周日,新城区是中心”的生活模式愿景。“村咖”的繁荣,正是这一愿景在消费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吸引都市人群周末流向新城区的重要载体。

    ■ 未来之思:

    深耕“在地性”,挖掘独特价值

    “‘村咖’绝非武汉独有,它在江浙地区已持续火热三四年,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前期的‘民宿热’。”资深乡村规划师、乡伴创客学院创始人顾军举例说,浙江安吉局部区域的咖啡馆密度超过上海,创造了单日数千杯的现象级销售业绩。其勃兴源于深刻的消费变迁:都市人群乡村休闲需求上升,一杯约30元的咖啡,在优美风景中成为一种更轻量化、更易接受的日常消费。尤其对于武汉等大城市近郊乡村,游客当日往返率高,住宿需求弱,咖啡等即时性、场景化消费更契合“近郊游”特性。

    顾军分析,“村咖”业态优势显著:在乡村非住宿业态中利润率最高;其提供的“慢生活”场景满足了都市人群放松、社交的核心诉求;更是连接城乡人群、体验乡村风情的良好载体,具有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乡村空间、促进城乡融合的多重价值。他坦言,相较江浙,武汉“村咖”起步晚、密度低,整体处于发展初期,“这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隐忧已现。武汉新城区新开“村咖”中,超六成主打“稻田+露营”模式。外地“村咖”已经出现因场景重复导致的客流下滑。顾军认为,当前武汉部分“村咖”的问题主要有两点:模式初级,主要依赖售卖“景观座位”和基础咖啡,产品同质化严重,咖啡品质、特色和创新不足;经营者易陷入“流水线”思维,缺乏“主理人”特质和对在地特色的深度挖掘。他认为,“乡村真正的‘护城河’,是其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和内生文化”。

    破局之道在于深耕“在地性”。余松选择深度绑定“在地文化”,推出土蜂蜜柚子茶,发起“老物件换咖啡”;胡娟在邓家门32号布置微型展览馆展示老宅历史,策划非遗手作;刘泊宁借“侘寂风”与“上房揭瓦”深挖古村底蕴,都是积极的探索。顾军建议,经营者要像“以茶会友”一样,成为注重品质、创意、交流的“主理人”,并深度挖掘本地农产品或文化元素,打造如“石榴风味咖啡”等独一无二的“乡愁咖啡”。

    吴荆丹曾负责会展创意策划,余松是房地产营销出身的“新武汉人”,胡娟从教师转型……他们的“跨界”映射城乡人才流动新趋势——从“离乡进城”到多元“返乡入乡”创业。这批新乡贤擅长用市场化逻辑嫁接城乡需求,成为深谙城市规则、又懂得激活乡村独特价值的“桥梁型”人才。

    面向未来,业内人士呼吁设立“乡村生活营造师”认证体系;探索“城乡融合创投基金”,对示范性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和政策担保,降低试错成本。土地、金融、人才政策需持续协同创新。落实“周末新城区是中心”配套,优化交通服务,使“村咖”引领的城乡周末互动常态化。唯有警惕同质化,深挖“在地性”,构建核心竞争力,武汉“村咖”方能从一时流量走向持久繁荣,真正成为搅动城乡融合春水的那杯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