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别山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16日

    □ 张昊

    大别山,一座镌刻着忠诚与信仰的红色丰碑,一部书写着牺牲与奉献的英雄史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淬炼了大别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支点建设中要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勇担责任、奋楫争先,要铸牢理想信念这个根本,掌握团结奋斗这个法宝,淬炼斗争本领这个关键,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赓续红色血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 铸牢理想信念这个根本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从黄麻起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革命动员到中原突围“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悲壮选择;从“甘心直上断头台”的王幼安,到“长征先锋、孤军奋战”的吴焕先,再到“纵身跳崖”的晏春山,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追求。大别山地区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成为全国坚持革命斗争最长地区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别山区军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绝对忠诚。

    今天,铸牢理想信念就是要让“根”更牢、让“魂”更固。要以红色资源为“活教材”,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史、武汉城市奋斗史中的精神富矿,用“看得见的信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以理论武装为“压舱石”,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特别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把建成支点的历史使命转化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具体实践。要以初心使命为“定盘星”,时刻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厚植为民情怀,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站稳人民立场,确保在支点建设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 掌握团结奋斗这个法宝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这种“上下同欲者胜”的勠力同心,体现出大别山区军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品格。

    当前,武汉正处在转型闯关的关键时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要在思想上同心同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支点建设的战略任务上来。要紧扣支点建设的战略重心,聚焦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具体要求,将武汉的“强核引领”与全省的“多极联动”有机结合,推动区域规划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生态协同,让“龙头”昂得更稳、“龙身”摆得更活。要在行动上同力同为,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联动机制,推动政策、资源、要素向支点建设集聚。正如革命时期大别山区人民“男女老少齐武装”,武汉用“心往一处想”的团结意识、“劲往一处使”的奋斗姿态,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强向心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 淬炼斗争本领这个关键

    我们党在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军民克服重重困难,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和“化整为零,灵活作战”的智慧,勇挑重担,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彰显出顽强的斗争意志。支点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必然会遭遇许多重大挑战,必然要经历考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淬炼好斗争本领,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风浪中稳舵前行。

    斗争是一门艺术,既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要讲究斗争策略,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以居安思危的清醒洞察“船到中流”的挑战,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忧患中锤炼战略韧性,在坚守中积蓄变革动能。要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立足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把握发展大势,在支点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与未来产业抢滩布局等重要关系,牵住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要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牢牢锚定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准确判断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卡脖子”制约变成“卡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夯实硬核支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二十八年红旗不倒”到“英雄城市再出发”,让大别山精神转化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用理想信念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用团结奋斗的合力激荡发展之势,用斗争本领的锋芒破解发展之难,以奋进之姿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作者单位为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