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武汉人”卡腾龙分享21年武汉故事:

“武汉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家”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你们知道吗?我和妻子现在都获得了中国的五星卡永久居留身份证!”6月26日,在2025武汉投资促进大会现场,中国美国商会华中执委会主席卡腾龙在提到自己的“新身份”时满脸自豪。他感慨,这张象征身份认同的“绿卡”,不仅是中外融合的见证,更是他一家人对武汉深情选择的归属。

    “2004年,我们全家从美国搬到武汉,原本计划待3年。但3年期满前,我的妻子、孩子和我都一致决定留下来。如今21年过去,我们仍然在这里——武汉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家。”作为在汉外资企业代表和中国美国商会华中分会的创办人之一,卡腾龙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武汉营商环境的肯定与赞许,也讲述了自己一家人在武汉生活20余载的亲身经历。

    2004年,卡腾龙以美国钻石动力机械湖北公司总经理身份初抵武汉,那时的城市面貌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只有一段1号线轻轨列车,跨越长江的桥梁只有几座,没有隧道。公交车还没有空调,汽车行驶在拥挤的街道上。”如今,再看这座城市:10余条地铁线路有序运行,跨江桥梁10余座,隧道3条,“公交车有了空调,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又高效”。

    更令他感触颇深的是,这21年来武汉市政府对外资企业始终如一的支持:“无论我们讨论什么问题,每一次对话,政府都真诚回应、迅速行动。”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服务有力的环境下,2009年,他和多位外资企业代表一同创立了中国美国商会华中分会,与武汉携手成长。

    除了工作,卡腾龙分享更多的是家庭生活的点滴变化。他提到,初来武汉时,为外籍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只有一所,规模较小。几年间,在武汉市教育局的推动下,相关国际学校增至5所之多,教育条件和资源显著改善,“我的3个孩子就是在其中一所学校毕业的”。

    “我经常和家人、朋友在江滩骑车、徒步、聚餐。如今,武汉的商业区已经可以和上海媲美!”他还特别提到城市日益完善的生活配套——绿道、公园、博物馆、餐饮娱乐、夜生活等不断丰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从吉庆街、武汉天地、花园道,到江滩沿线的社交场所,卡腾龙说:“我们喜欢的地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

    “有人问我在武汉生活、工作是什么感受?我告诉他们,你可以享受上海的大部分便利,但生活成本却低很多。”卡腾龙说。

    作为国际商务人士,卡腾龙经常往返各大城市,他对比数据娓娓道来:“武汉是全国高铁网络的枢纽中心,出行高效舒适,价格也很亲民,从这里出发不到5小时就能抵达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地。”他坦言,武汉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国际出行方面。“现在,天河机场建成了美丽而现代化的T3航站楼,我们可以直接从武汉飞往世界上至少14个国家。这实实在在为我们这些经常国际出行的人节省了至少5小时的飞行时间。”

    “我们深爱武汉,也深爱这里热情的人民。我非常期待,更多直接投资项目和各类商业合作能够在武汉落地生根。”卡腾龙说,武汉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更包容了他的生活。他的肺腑之言,引来会场阵阵掌声。

    “外籍武汉人”卡腾龙的故事,正是武汉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投资落地生根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