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红色旅游展现新风貌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游客正在观看沉浸式思政课《最后的团聚》。

    蒋雨师 摄

    武汉红巷,暑气蒸腾。“毛委员,有人来看你啦。”“上个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刚见过面呀。”一栋晚清民居式建筑的天井内,聚集了不少年轻人,他们被屋内的演出吸引。这部在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内上演的《最后的团聚》,是“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的一部分。这样的演出每天都有,线上线下活动已有百余场,观众约4000万人。

    走过百年历程,武汉积累、留存下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来武汉,不仅看大江大湖、荆楚文化,还可以感受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荣光,追寻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145处红色革命遗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理念下,一批批新型业态铺展开来,红色和工业遗产走近年轻一代,展现出新活力。

    走进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一路拾级而上,游客络绎不绝。这里聚集了52处百年建筑、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如“三厅”旧址、翟雅阁等,见证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和抗日战争的沧桑历史。去年,百年历史建筑全部完成升级,成了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街区。

    在武汉市江岸区,以情境体验、沉浸参与、故事分享等创新模式打造的“江岸之光”思政品牌,持续圈粉年轻人。6月27日,借助AI智能讲解、AR模拟技术,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上演了一场“江岸之光·行走课堂”的红色剧游,让年轻人体验那一段烽火岁月。

    胜利街与黎黄陂路的交叉口,三座欧式建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90多年前,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到武汉,在这里作出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重大决策。”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副馆长李娟介绍,场馆接待的观众总量不断增长,年轻人群明显增多。馆内的“时代相馆”吸引了不少人在此打卡,拍摄具有年代感的纪念照片。“馆内有些设置很有巧思,原来武汉有这么多红色景点,有这么厚重的革命文化。”游客朱金慧在留言板前说。

    除了沉浸式演出、历史建筑等,不少红色旅游场馆还利用网上“云游”博物馆、直播等多种服务,通过短视频、VR等手段,让红色展览活起来、动起来。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尾厅,触摸大屏整合了入党宣誓墙、博物馆导览、党史知识互动竞答、红色景点拼图等多种功能。“知识小竞答很受年轻人欢迎,成功参与者可获一张纪念馆文创明信片。”纪念馆馆长陶昕敏介绍,去年场馆总观众量超300万人次,其中线上观众约202万人次。

    (据人民日报报道 吕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