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视障博士生黄莺走上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

“我一直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黄莺在国务院新闻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国新网供图 刘健摄

    九派新闻记者向黄莺提问。

    国新网供图 张馨摄

    □ 九派新闻记者温艳丽 龚凌蔚

    长江日报记者柯丽芬 汪洋 谌达军

    “经常会有人问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怎么样?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对眼睛治愈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很深的执念,我觉得看不见就像我的身高、年龄、体重一样,就是我的一个属性而已。我一直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6月3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这样说道。

    ■ 不甘心只有成为盲人按摩师一种可能

    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时,黄莺穿着橙色西装外套和黑色裙子,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她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和旁人无二,只在他人说话时,黄莺微微的侧头动作让人想起,她是盲人。

    两岁时的一次高烧让黄莺双目失明,但她从没放弃过求学的梦想。初中毕业的时候,她的大多数盲人同学都选择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但她不甘心人生只有这一个可能,所以选择去青岛盲校继续攻读普通高中。2015年,黄莺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并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黄莺告诉记者,读研期间她不仅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还创办了“盲着看看”等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培训自主生活知识,帮助更多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

    黄莺发布的视频中也时常分享视障女孩化妆、做饭、超市采购等生活趣事。她的励志故事、阳光心态、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感染众多网友,几乎每条视频都有数万点赞。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撰写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她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面对同样的设问,黄莺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当我们用优势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大有不同。看不见可能只是让我的生活方式和大家有所不同,但我们获得的快乐和价值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和大家说,让我们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我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收获精彩。”

    ■ 在武汉求学遇到了无数温暖的人

    九派新闻记者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黄莺提问:“从宁夏到武汉,从特教学校到普通学校,您一路求学读到了博士,在‘看不见’的学习征途中,您克服了哪些困难?”

    黄莺告诉记者,青岛盲校拥有全国首个全日制盲人高中部,但当时视障学生参加高考可选的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转机来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在2015年6月,黄莺以宁夏首位盲人高考生的身份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

    进入大学之后,黄莺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但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无数温暖的人。”黄莺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前,我的辅导员老师都会向任课教师提前获取书单,然后把纸质版的教材邮寄到专门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让我用读屏软件来学习。考试的时候,学校也会专门为我准备电子版试卷,并且为我延长一定的考试时间。最困难的其实是高等数学课,因为读屏软件没有办法识别数学符号,所以我只能在志愿者学姐逐题口述讲解下学习,我抄写了300页的盲文笔记,以97分的期末成绩为这门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5年至今,已在武汉求学10年,黄莺感慨:“从‘特殊环境’走向‘残健融合’,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也亲历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对我们的善意托举。生逢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将这份幸运与关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