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现15处青头潜鸭分布点

2处“水上产房”全国上榜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祁家湾青头潜鸭栖息地。

    颜军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 王超超)7月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筹)、湖北省长江生态公益基金等主办的“从共识到共行——青头潜鸭保护座谈交流会”获悉,武汉已发现15处青头潜鸭分布点,其中2处已成为重要的“水上产房”。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最受关注的关键鸟种之一。该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20世纪以来因栖息地丧失、非法猎捕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014年,武汉鸟友在黄陂区府河湿地童家湖畔的祁家湾虾塘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筑巢繁殖证据。武汉因此被国际权威组织认定为青头潜鸭在全球最南的繁殖地。  

    2021年至2025年鸟类监测发现,武汉共有15处湿地发现了青头潜鸭的踪迹。按最大种群数量依次为:黄陂区童家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江夏区梁子湖(龙凤咀、山坡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牛山湖,蔡甸区沉湖湿地,新洲区涨渡湖湿地,长江新区武湖,江夏区上涉湖湿地,青山区青山湿地,江夏区安山国家湿地公园、汤逊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湖湿地,东湖(喻家湖、潭湖),长江新区草湖湿地,黄陂区后湖。  

    其中,童家湖、豹澥湖、梁子湖、牛山湖被青头潜鸭选中作为繁殖地兼越冬地,其余点位为青头潜鸭越冬地。近5年,这4处观察记录到的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越冬期,分别为童家湖246只、豹澥湖219只、梁子湖108只、牛山湖88只。

    “童家湖和豹澥湖两处繁殖栖息地已成为青头潜鸭最重要的‘产房’,全年都可看到青头潜鸭。”市观鸟协会会长明亮说,这两处栖息地的青头潜鸭占全市青头潜鸭种群数量的80%以上。  

    今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最新调查数据:全国青头潜鸭种群数量为2555只,与2012年的1000只相比实现了倍增。2024年12月,武汉记录到540只青头潜鸭,占全国总数超五分之一。全国确认的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有16个,武汉的府河湿地(童家湖)、豹澥湖名列其中。  

    3年来,在护鸟志愿者的守护下,豹澥湖虾塘已成功孵出青头潜鸭163只。2023年建成的祁家湾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点,已吸引近300只青头潜鸭回归。

    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成员、鄂州市林业局正高职工程师李振文认为,目前青头潜鸭不缺“食堂”,只缺“产房”。因此,青头潜鸭保护应遵循“繁殖地保护优先”的原则。近几年武汉十分注重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保护,并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每一分努力都极具价值,因为全国的青头潜鸭保护都在“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