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跌宕的“U”到持续攀升的“J”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7日

    黑芝麻智能团队在测试芯片适配软件。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上接第一版)   

    ■ 进阶:实现“J”形跃升

    从跌宕的“U”形转向持续攀升的“J”形,武汉独角兽的进化轨迹,折射出政策思路的深刻转型。

    2023年11月,武汉出台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份近4000字的文件如同一次对创新生态的“精密手术”。

    “分层培育、精准施策”被置于核心位置。

    这份文件首次系统构建了“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三级培育体系。对成功入库的企业,市级给予100万元奖励支持,区级配套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重奖。

    “金融输血工程”同步起步。企业成功上市最高可获800万元分阶段奖励,缓解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烦恼”。

    政策更开创性地提出“场景赋能”——政府主动开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对项目支持最高200万元。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城市竞争的底气。”今年3月,星纪魅族首次携“AI生态全家桶”亮相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这家刚满2岁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已超百亿元。

    “我们率先提出All in AI 战略,将全线产品研发都重注AI,开行业先河。”星纪魅族CEO苏静在一次公开分享中如此诠释政策滋养下的企业雄心。

    星纪魅族的崛起离不开武汉独特的产业生态。武汉经开区集聚的3家独角兽企业——岚图汽车、芯擎科技、星纪魅族连续两年稳居榜单,形成稳定的创新三角——芯擎科技提供算力底座,星纪魅族开发车载系统,岚图汽车完成整车制造。

    这种“芯片—系统—整车”的协同模式,帮助中国车谷在5年内诞生5家独角兽,其中亿咖通、路特斯已成功上市。

    ■ 锚定:扎根连成“独角兽走廊”

    总部位于深圳的格林美深耕武汉,近20年发展至今,这一固态电池“隐形王者”为东风纳米等武汉企业提供电池全流程服务的同时,还孵化了一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

    多位受访者表示,尽管完成“U”形到“J”形的蝶变,武汉独角兽生态仍面临多重挑战。

    “当AI浪潮汹涌而至,武汉面临的真正考验已不仅是培育多少家独角兽,而是能否让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成为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扎根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直言。

    数据显示,武汉独角兽企业数量虽在全国排第七,但分布失衡,除武汉经开区等区域外,多数中心城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难以形成“深圳独角兽走廊”效应。

    更需警惕的是企业“出走”。一家从武汉“走失”的潜在独角兽企业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因缺少融资和应用场景,“仅少数项目落地武汉”。

    一位武汉AI企业创始人坦言:“最大的焦虑不是技术,是人才!”

    专家指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相比,武汉在培育独角兽企业上仍有差距,缺人才、缺资本、缺优质技术转化,如同横亘在企业发展路上的“断裂带”。唯有扎下根,生出割不断、移不走的藤蔓,才能结成创新生态的廊桥,通向未来。

    ■ 共生:结成AI创新共同体

    接受调研组采访的多位专家坦言,要让武汉独角兽企业的“J”形曲线持续昂扬向上,需要在深层次构建更具黏性和韧性的创新生态。

    武汉曾提出,鼓励独角兽培育发展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

    武汉自身有什么?专家们谈到,强化“车光联动”优势是首要任务。依托岚图汽车、芯擎科技等“链主”企业,打造开放型AI芯片验证平台,降低中小算法企业的接入门槛。同时推动星纪魅族百万级用户生态与光谷鸿蒙系统深度对接,打破软硬件壁垒。

    设立“AI场景创新基金”迫在眉睫。定向支持本地AI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核心是建立政府首购和示范应用机制,通过公立机构采购等方式,为创新产品提供宝贵“首单”。

    实现高端人才“在地化”培养是长久之计。对顶尖AI人才探索“技术入股+人才房”组合激励。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头部AI企业共建实验室等。

    武汉提出,支持独角兽培育发展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在汉就地转化。

    如今,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汉正以择高而立之姿培育独角兽企业矩阵,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谁是下一个‘独角兽’?”2016年,《长江日报》头版发问。

    连续10年将目光聚焦“独角兽”,在调研组看来,武汉独角兽企业走出“J”形曲线,本质是一场“硬科技扎根产业沃土,政策雨林浇灌创新种子”的共生实验——未来能否诞生更多的“独角兽”,依然考验着政策制定者“既懂产业、更懂企业”的智慧,检验着城市营造创新生态的韧性。

    长江日报记者李琴 李佳 朱佳琦 贺亮 郑汝可 执笔:记者李琴 朱佳琦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