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7月31日,2025数字种苗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在汉举行。这是湖北首次举办蔬菜育苗与数字化结合的培训活动。活动组织方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省、市种苗企业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推动湖北省种苗产业尽快向数字化转型。
此次培训活动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承办。市农科院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包括智能嫁接机器人、智能喷淋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在内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为数字种苗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目前武汉乃至湖北的种苗企业,绝大多数仍采用传统育苗方式,普遍面临出苗率低、能耗高、劳动力缺乏等产业痛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地种苗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前期投入大、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产业链建设缺口较多等问题。通过培训活动,可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帮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理解现代设施农业的运营模式及管理方法,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跨界交流,是推动种苗产业转型的举措之一。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别之龙介绍,我国每年蔬菜种苗需求量超7000亿株,工厂化育苗有节省人力、规格统一、质量稳定、受气候影响小、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育苗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要求,我国将在2030年之前建设300个年育苗能力5000万株的集约化育苗中心,这些育苗中心将按照工厂化、数字化的要求完成,届时将有效解决小农户育苗难、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提升育苗质量与效益。
别之龙认为,当前育苗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从集约化向工厂化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数字化转变。但这种转变需要设施装备的投入,也需要软件的投入,更需要从业人员及时转变思路,跟上发展趋势。目前湖北省和武汉市在种苗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上和先进省份还存在差距,全省集约化育苗占总体种苗供应量不足30%,急需尽快采取措施迎头赶上。
当阳市弘杨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中军是本次研修班的学员,他介绍:“目前公司育苗能力达每年2000万株,但按照现有的传统育苗方式,已经面临发展瓶颈。”对于数字化育苗方式,杨中军表示很有兴趣,但他提出,相关设施前期投入大、后期管理维护成本高,单靠企业本身很难全部解决。
对此,别之龙表示认可。他介绍,数字化育苗对于相关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动辄以千万元计。为此,发展较快的其他省市大都采取了积极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帮助相关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别之龙呼吁湖北省和武汉市尽快出台种苗产业领域的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转型。
研修班学员陈平来自湖北汉江技师学院,在工作中与一线从业者有较多直接交流。他表示:“近年来,农业设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很快,从业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数字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存在巨大的技术人员缺口。”他希望能够举办更多的培训研修活动,在帮助现有从业者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员。
(宋涛 葛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