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一声与江景撞个满怀

龟山上藏着个“醉美”黄鹤楼鸟瞰台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3日

    游客在龟山鸟瞰静美黄鹤楼和壮阔长江。

    游客在龟山追日落、拍晚霞。

    游客站在龟山顶拍鹦鹉洲长江大桥。

    本组图片均由“土豆”摄

    □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朱芷维

    “太出片了!”登顶龟山,视野豁然开朗——脚下是葱葱郁郁的林荫道,眼前是奔涌万里的长江,武汉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横跨两岸,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共同勾勒壮阔天际线,对岸蛇山之上,黄鹤楼清晰可见。长江的奔涌与黄鹤楼的古朴同框,成为俯瞰大武汉最标志性的画面。

    夏日的龟山,犹如一座“云端观景台”。全国游客在龟山之巅蹲点看云、看晚霞、看日落,也将黄鹤楼和长江胜景尽收眼底。

    ■ 摄影师蹲守“云端观景台”捕捉光影魅力

    摄影爱好者“土豆”是龟山楚才韬奋书院的一名工作人员。整个7月,他在龟山拍摄下金光灿灿的黄鹤楼、江面上一秒一色的晚霞、暴雨中的两江四岸、夕阳映射的龟山电视塔……他拍的美景发到朋友圈后,点赞评论刷屏,大家纷纷请他开慢直播。

    “土豆”时常将两部旧手机架在龟山最佳取景点,用延时摄影记录下长江与黄鹤楼在不同光影中的模样。7月10日,他拍下了挂在黄鹤楼之上的“红月亮”,夜色中的长江大桥车水马龙、灯火璀璨;7月11日,他在龟山上“吹着狂风淋着雨,看着太阳喝着茶”,手机镜头里的长江上空风云变幻;7月12日、13日、14日,连续三天,他拍下了“漂亮的云”。7月中下旬,他守来了“完整日落”,还有夕阳独宠下的金色黄鹤楼……

    7月23日下午6时30分,为《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供稿的专业摄影师简凡特意选在这个时间点登顶龟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他拍下江与云、日落,还有夜色中的黄鹤楼、大桥。“一年能来龟山七八次”,最让简凡执着的是观景台旁“古今同框”机位——将仿古窗棂的剪影和现代鹦鹉洲大桥的绚丽灯光框在同一个画面。“每个季节的感觉都不一样。”简凡指着对岸道,“一年四季的太阳夹角不一样,打光效果也不一样。夏天通透,水是蓝的,天是亮的;冬天有雾,藏在两座桥后面的高楼大厦能拍出云雾缭绕的感觉;下雪时候拍更有意境。”在寻找最佳光线和角度的过程中,简凡和“土豆”成了朋友,互相交流拍摄点位、时机,分享在龟山偶遇的惊艳瞬间。

    ■ 看了千遍万遍,还是被长江的壮阔、黄鹤楼的静美震住

    在龟山“云端观景台”,藏着武汉人最熟悉的风景密码,长江的奔涌与黄鹤楼的静美日复一日上演,云卷云舒间,是武汉人看不厌的城市底色。

    位于龟山上的楚才韬奋书院,是许多游客登顶后闲逛的地方。工作人员艾米丽是龟山落日的忠实“追光者”,手机相册里存着几百张龟山的天空。艾米丽形容夏日的晴空“像是小时候幼儿园给的小红花奖励”,是工作最好的奖励。龟山上的天空每时每刻每秒都在变化。不想错过这种瞬息万变的美丽,她和“土豆”常常会在工作间隙招呼彼此:“快出来一下!快看天!”

    “山下的云是零碎的,山顶的云是铺开来的。”艾米丽指着远处说,正午的云像被熨过,白得发亮,贴在蓝天上;傍晚的云最善变,一会儿被染成橘子色,一会儿又抹上紫。江风推着它们跑,影子在江面上追。江水一会儿是琥珀色,一会儿是墨黑色,偶尔还会裂开一道金光,把黄鹤楼的楼顶照得像块熔化的金子。说起山顶上的美景,艾米丽如数家珍:“从山顶看黄鹤楼也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因为天气时刻变化,黄鹤楼的颜色也会改变,有时候黄色,有时候巧克力色,有时候整体金色,有时候只有房顶金色。” 

    几乎每一位登顶的游客都会在书院停留。湖南人小张来武汉工作两个月,坚持在周末“用脚丈量武汉”,龟山就是其中一站。在书院,小张对着长江与黄鹤楼的方向久久凝望,“太美了”。他给在湖南的妻子买了黄鹤楼冰箱贴等文创品,“这里的云会跟着江水跑,我刚给妻子发微信,下次一定要带她一起来看”。邯郸来的一对父女登顶后觉得“人很通透”。

    艾米丽最爱听游客的“双哇”声:推门进书院时,“哇”一声与江景撞个满怀;走到露台拐角,“哇”一声撞见黄鹤楼与桥灯同框。“那是藏不住的惊喜。” 她说,就像武汉人自己,哪怕看了千遍万遍,每次登龟山,还是会被长江的壮阔、黄鹤楼的静美震住——这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心动。

    ■ 知音文化旅游区串珠成链,“高山流水”变得具象而磅礴

    龟山的妙,不止于“云端观景台” 的视野,还超越了单一景点的范畴。武汉精心打造的 “知音文化旅游区”,将古琴台、晴川阁、龟山以及月湖串珠成链。

    导游罗庆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知音文化一日游”目前已成为暑期热门线路。游客在古琴台感悟知音故事起源后,登上龟山,其巍峨之势恰似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意象,登顶远眺,两江三镇尽收眼底;再至晴川阁,“晴川历历汉阳树”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凭栏临江,浩荡长江奔流不息。月湖的柔波,则如琴韵余音,萦绕其间。“高山流水”的抽象意境,就这样通过龟山的形、长江与月湖的水,在游客的步履丈量中变得具象而磅礴。

    游客的探索方式也愈发多样:有人选择从龟山、晴川阁徒步溯源至古琴台;也有游客避开日间暑热选择下午4时后造访古琴台、龟山,待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再漫步月湖风景区,感受湖光夜色,或者前往相邻的琴台音乐厅,在现代旋律中邂逅另一种“知音”。

    初中生钱梦晗和父亲游览了古琴台、晴川阁,又爬上龟山,她对“知音”有了更生动的理解:“在古琴台听故事很感动,在晴川阁看长江觉得心胸都开阔了,在龟山看到那么多绿色和远处的黄鹤楼很开心。走过这些地方,感觉古老的故事变成了今天我们能走进去、感受到的风景。”

    19时30分,云又飘过黄鹤楼了。长江在山脚下翻涌,桥上的车灯渐次亮起,龟山的“云端观景台”上,有人举起手机,有人静静凝望。这一刻,古今、山水、人文,都在武汉的暮色里,绘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