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云山(右)带领学生志愿者为北新村创作墙画。
□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近日,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教师甘云山带着6名学生来到黄陂区北新村,为村民们义务绘制墙画。师生们顶着烈日连续画了三天,完成了《西游记》《哪吒》等主题墙画,将村里原本单调的墙面扮靓。
今年是甘云山从教的第31年,也是他成为共产党员的第13年。作为一名聋哑人,他将个人命运的不幸化作滋养学生的养分,成了守护学生心灵的“甘爸爸”;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日复一日的耕耘,倾心助力200多名聋哑学生圆了大学梦。
■ 开辟美术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我是一个聋哑人,我的儿子也先天失聪,所以更懂得残疾人的艰辛与痛苦。希望学生和当年的我一样,能在美术创作中找到目标和希望。”甘云山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1981年,年仅9岁的甘云山来到了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求学。甘云山从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着刻苦努力,他考上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了工艺美术的学习。毕业后,甘云山回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任教。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交流困难,学习中容易急躁自卑。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畏难等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甘云山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法。为了打牢聋哑学生的素描、色彩、写生等基础技能,他自学制作课件,将自己的绘画过程拍成视频播放,让课堂更显趣味性、现代化和更直观。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潜质,他开辟美术第二课堂。每周利用两个下午共4节课时,对小学部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绘画、书法、篆刻、剪纸等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从2010年开始,他还利用双休日义务对一些住校的小学生、初中生进行绘画基础知识辅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进步很快,也为他们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教31年,甘云山牢记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坚守无声讲台。200余名聋哑学生在他的帮助下走进大学。
■ 他的家成了困难学生的“心灵驿站”
甘云山不仅教授知识,更是这群聋哑学生的“甘爸爸”。
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在校住读。甘云山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他的家成了困难学生的“心灵驿站”:他经常把节假日不能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聚餐,感受家庭温暖;有的往届毕业生途经武汉,在他家歇脚转乘;有的学生来汉找工作,也在他家暂住……他还经常自己出资带领困难学生到武汉美术馆参观画展,开阔眼界,积累知识。
天门籍的学生小卢,高中无心学习,经常逃学到校外上网。卢妈妈为了陪读,放弃了老家的工作,在武汉街头帮人擦鞋谋生。甘云山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和卢妈妈联系,每天晚上把小卢接到家里免费“一对一”辅导,并进行思想疏导。有时学习晚了,甘云山的父母还给小卢冲牛奶、熬银耳汤补身体。几个月下来,小卢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当年特教学院高考招生中,他的高考成绩达到了天津理工大学和长春大学两所大学的录取线。
“过去,大点的学生称他‘甘大哥’,现在的学生们都称他‘甘爸爸’。”甘云山的同事说。
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里,大家常常能看到甘云山带领学生美化校园的身影。
2023年12月,甘云山牵头组建起了一支“甘云山志愿服务队”,召集了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志愿者等30余人投身公益事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园环境美化工程,完成集装箱彩绘、墙面艺术创作、地面游线图案绘制、停车网格线规划等项目,将原本素白的大幅墙面转化为充满教育温度的校园景观,为特殊教育环境增添了人文关怀的亮色。
“奉献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甘云山说,他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