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晓娜对着游客的镜头比了一个开心的手势。
长江日报讯(记者余睿)8月5日上午10时,黄鹤楼5楼观景台的风带着热意。20岁的姑娘虞晓娜举着导游旗,旗杆上晃悠着一只玩具小熊。她穿着洞洞鞋和防晒衣,声音清亮地向游客介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今年1800多岁了。”
虞晓娜是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这个暑假,她没回老家湖北省黄石市,留在武汉市兼职做导游。上个月,她带了22个旅游团,接待了近千名外地游客。
这段时间,由于担心有游客中暑,虞晓娜把消暑药品揣进包里,又把部分行程换到湖北省博物馆等室内场所。为满足游客“哪里都想去”的愿望,她反复琢磨,最终打磨出一条经典路线——“黄鹤楼—户部巷—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东湖”:清晨登高望远,上午感受百年学府底蕴,午后在博物馆里纳凉,傍晚到东湖边吹吹风。这条兼顾了体验感与舒适感的路线赢得游客们一致称赞。
在所有景点里,虞晓娜最喜爱的是黄鹤楼和武汉大学。她认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代表武汉的精气神,黄鹤楼有历史,武大有未来。光是黄鹤楼讲解词,她前前后后就改了不下10遍。
虞晓娜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密密麻麻的笔记: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这些繁杂的信息都是她在游客闭目养神的大巴上、在酒店午休的间隙里一点一点“啃”下来的。
“我年轻,学习能力强,不怕记不住。”虞晓娜对长江日报记者说,不同游客的需求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千奇百怪。为此,她得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比如她带亲子团时,孩子们最爱问:“黄鹤楼有多少层?有多少个角?”对于这样的问题,她都早有准备。她甚至会主动提问,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视频电话那头,老家的父母看着虞晓娜的脸被晒黑了,心疼地劝她回家休息。她总是摆摆手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何况我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能自理了。”
“以前,我以为当导游就是背‘稿子’;现在,我才明白当个好导游其实很难。”虞晓娜笑着说,“刚开始,有人看我年轻,会问‘你行吗’;现在,我觉得自己还不赖。”
“毕业后,我想继续当导游,至少干5年。”虞晓娜说,让她下定决心的都是一些瞬间。她记得,有一次在省博物馆,一个高中女生围着曾侯乙编钟向她问了一连串问题:“它有多重?怎么挂上去的?”她都答了上来。后来,她在评价本上看到这个女生写的字:“讲解很棒,武汉之行很开心。”
“每次看到游客信任的眼神,我就觉得浑身是劲。”虞晓娜说,每次和游客聊天时,她都觉得自己变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