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智勇(中)和同事查看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曾斯 袁永华 李晓旭)8月7日上午,武汉地铁绿创建筑公司综合维保基地负责人刘智勇在隧道里步行1.5公里,查看地铁10号线一期车站轨顶风道、区间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装配式施工。作为“工业化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的重要举措,这两项装配式构件技术既精准破解了传统施工模式的诸多痛点,又为工人在夏日施工“减负”。
当日上午9时许,长江日报记者随刘智勇深入地下两层的万家咀站。地下空间闷热潮湿,他满头大汗,边走边看。“万家咀站长241米、宽20米,主体结构已经完工。车站东端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我们的装配式轨顶风道就属于二次结构。”他介绍,轨顶风道位于隧道顶部,起通风作用。
“以前,轨顶风道一般是现场浇筑混凝土;现在,采用装配式安装,从工厂直接运来预制成品,一块一块拼装,就像‘搭积木’。”刘智勇说,装配式技术彻底改变了轨顶风道“二次施工”的行业难题。以往,轨顶风道现场浇筑,施工空间狭小、模板支架复杂,导致作业难度大、工期长。现在,工厂预制的装配式轨顶风道通过机械快速安装,实现免模板、免脚手架施工,不仅工期缩短,而且质量更稳定。“轨顶风道实现标准化生产后,重量可减轻40%,不仅更加安全,而且节约制作成本。”
施工单位中铁一局该项目副总工程师刘著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现场浇筑,至少需要30多名模板工、钢筋工、架子工、混凝土浇筑工,历时20多天。如今改用装配式安装,7名拼装工人7天就可以做完。”他说,这项施工原来偏向体力劳动,如今更偏向技术化。这么热的天气里,工人的压力减轻不少。
随后,刘智勇又从隧道步行前往白玉山站。在万白区间,他查看了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安装。“你看,这种道床表面刻有编号,每块型号都有记录,其结构质量和精度远超现浇轨道,提升了减震效果,不仅节约工期,还能降低运营期养护工作量。”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武汉地铁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产业升级进程中取得重要突破,装配式轨顶风道、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两项创新成果在地铁10号线一期成功投用,为行业推广智能建造与绿色建造技术积累了关键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