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艳精心照顾实验植物。
“传统农药的用量减少60%,每亩使用成本也能减少一半以上。”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艳近日透露,该中心正在申报登记两款新型生物农药。“这必将助推我们的生态农业得到更快发展。”这份源于湖北、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不仅有望改变农药使用格局,更肩负着推动湖北、武汉农业微生物产业冲击千亿规模的重任。
■ 生物农药成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高地
刘晓艳提到的新型生物农药包括NBIN-863和NBIC-380,分别用于杀灭农作物上常见的线虫和玉米螟等害虫。她介绍,这两种农药都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以下简称BT)类的生物农药,这种细菌产生的杀虫蛋白对多种常见害虫有特异性的杀死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蛋白只对特定害虫体内的特定成分产生作用,对哺乳动物没有危害,所以非常安全。”
传统农药虽然在防治作物病虫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作物药害等问题,而且长期使用,害虫会逐步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不得不随之加大,大幅提高用药成本、降低用药效果,并进一步加重其他危害。
而微生物农药从本质上说应用的是微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代谢物,大部分都能在自然环境中消解,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更重要的是,生物农药不容易让害虫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治效果更好。刘晓艳举例说:“今年我们在海南做了防治抗性菜青虫的对比试验,用生物农药和传统农药联合防治,传统农药的使用量能减少80%—90%,而且几乎100%杀灭了菜青虫。同时,用药成本也比完全使用传统农药减少了50%。”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龚艳介绍,在我国,以苏云金芽孢杆菌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农药研究、最早实现生物杀虫剂产业化、最先开展生物农药国际化合作及拥有最完整链式研发体系的单位之一,经过近70年的积累,建成了拥有17万余株植保微生物菌株的种质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系列市场急需的新型生物农药,其防治效果较传统生物农药有了大幅提升。
近年来,生物农药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高地。湖北作为公认的中国生物农药的摇篮,生物农药产量占全国的25%,在技术方面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刘晓艳对此感到很骄傲,她介绍,正等待国家审批的微生物杀螨剂NBIF-001,已获得国内、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近二十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利群,填补了微生物杀螨剂的市场空白,“这种新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将彻底改变这一领域的市场格局”。
■ 销售应用环节需要更多支持
《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市场规模占我国总农药市场规模10%左右,约为210.2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330.9亿元,规模增速远超化学农药,发展空间巨大。
刘晓艳介绍,目前产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生产销售端和应用端两个方面。在生产销售端,生物农药面临品种少、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瓶颈问题。同时,现有的销售渠道对于新产品认可度还有待提升。在应用端,则面临使用成本偏高、技术门槛较高等问题。
据介绍,目前湖北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湖北省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旨在解决技术碎片化、市场认知不足、政策标准滞后等问题,让企业找到最新的成果,让科学家们最新的科技成果在省内企业快速转化落地;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农业微生物领域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通知中,就包括了生物农药项目,且经费均超过1000万元。
“对于一项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需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支持,才能让它更快地发展和推广普及。”刘晓艳建议,可以参考对于其他农资的支持,对于使用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补贴,以降低他们对于价格的顾虑;同时还应该加大技术服务人员和终端用户的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应用水平。
■ 武汉正聚力打造“东湖微谷”
近年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防控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各国共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农资,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龚艳介绍,生物农药其实只是农业微生物产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整个农业微生物体系的综合协调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湖北的生物农药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居于领先位置,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农药的发展,带动整个农业微生物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龚艳说。据介绍,除了生物农药,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在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修复剂等领域也有不少成果,“这些产品综合起来,将能大大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刘晓艳介绍,通过综合使用农业微生物产品,能够系统改善土壤和水体的微生态环境,甚至能把因为过度使用而污染、退化的土壤和水体重新变成良田、好水,从而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坚实的基础。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科技与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农业微生物产业正成为武汉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据了解,依托雄厚的农业微生物科研实力及产业基础,武汉正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湖微谷”,旨在将武汉在农业微生物多个细分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整合提升,打造国际一流的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集群品牌。
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负责人表示,将锚定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等国家战略赛道,建立企业服务清单,引导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建立农业微生物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整合企业资源库,争创建设国家级微生物资源中心,推动形成从菌种研发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规划显示,3年内武汉企业将实现生物防治剂出海、制定国际标准等目标,剑指千亿级产业规模。
“我们在农业微生物领域正处于难得的领先地位,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刘晓艳对未来充满期待。
(宋涛 陈鹏宇 刘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