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自春教授正在讲课。
通讯员李智力 摄
□ 通讯员熊峰 侯融 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7月31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2个单位、5名个人记功。海军工程大学杨自春教授被记国防科技三等功。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海军工程大学采访杨自春教授。他正在实验室里给今年入学的研究生学员讲课:“瞄准未来战场,学好前沿知识,将为你们实现强军梦打下扎实基础;而矢志培育人才、加快科研攻关,就是我们军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职责。”
■ 醉心科研
研制出战舰急需的耐火材料
杨自春教授是研究新型绝热材料的专家。他说,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耐火砖有的比金子还珍贵。
杨自春介绍,耐火砖作为一种镶嵌在舰船锅炉内壁的耐火隔热材料,一旦受损坍塌,战舰就会立刻丧失动力无法航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30多年前,我国多数舰艇用的耐火砖依赖进口,装备保障受制于人。
事关重大,有关部门把自主研发新型耐火砖的任务下给了杨自春所在的教研室。当时刚满30岁的杨自春像铆足了劲的发条,开始日夜奋战。
舰用锅炉工作时炉膛内温度极高,耐火砖不但要在很小的厚度范围内隔温,还要能抵抗住火炮射击、导弹发射和大风浪产生的强烈振动和冲击。杨自春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遍访国内知名的耐火材料研究院所和厂家后,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新型陶瓷材料上。
这种陶瓷材料具有耐热性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但要消除陶瓷本身韧性差的缺陷,这就必须在材料中加入数十种其他配料。各种配料加多少?怎么加?成为摆在杨自春面前急需攻克的难题。他以材料学知识为基础,制定了100多个对比试验方案。材料从送进炉膛预热到烧制出成品要一个星期,杨自春和战友们就把铺盖卷搬到了实验室。历时一年多,新型陶瓷材料的配方最终被确定。杨自春还创造性提出“梯度密度”的概念,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做出的新型耐火陶瓷样品,耐火和隔热性能均有了显著提高。
做出样品,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从样品到实装,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陆上试验。经过反复测试,陆上试验合格,杨自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海上性能考核试验。
成功了!在全工况、高负荷测试中,耐火砖“争气”地表现出优异的物理性能。杨自春一举解决了国内数十年未突破的技术难题,这型耐火砖也在海军舰艇上得到广泛应用。
来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悦,杨自春教授又向“超高温高抗热震耐火材料”这座科技高峰发起冲锋。前后历经7年,杨自春终于研制出新型材料,高温耐压性能比进口材料高一倍,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六分之一。
■ 为国育才
创新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将实验结果交给导师杨自春时,博士研究生张震内心忐忑不安,虽然他已经过反复计算验证,可得出的结果就是“与众不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他怎么也找不到答案。
“出乎意料的结果,也可能是发现了一条全新路径。”令张震意想不到的是,杨自春没有否定实验结果,而是鼓励他在这个“不同”中深挖细研。在杨自春的指导下,张震经过艰难攻关,最终合成出一种在国防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被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刊发。
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杨自春教授始终坚守军队教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像对待张震的实验结果一样,杨自春把每名学员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意灵感都视作宝贝,鼓励他们大胆开拓创新、勇敢挑战权威,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3年,杨自春整合教研室的材料研究力量,组建“舰船高温热防护材料创新团队”。经过10多年建设,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检测手段,并与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相关专业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积极搭建平台,栽好梧桐树的同时,杨自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青年人才上。某个重点科研项目,技术难度大,杨自春却把重担压在当时30岁出头的年轻博士陈国兵身上,从项目申报、研究攻关到后期答辩,都由他全权负责。
项目鉴定会上,专家教授很惊讶:项目汇报人竟然如此年轻。但是陈国兵的表现很快就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从2008年独立承担科研项目以来,陈国兵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0余个科研项目。在实战化的摔打锤炼中,陈国兵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现已成长为蒸汽教研室主任、教授,是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开始挑起团队的大梁。
目前,杨自春创新团队人才济济: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成员中既有研究舰船新材料的,也有搞舰船动力系统新技术的,还有负责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家目标统一、分工明确,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