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先锋 “碳”索高地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良好的生态,早在2020年,中国就对全世界作出承诺,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同时建设良好生态,也是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早已入局并领跑先行。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落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它承担着注册、登记、清结算三大主要功能。

    “试验田”变成了打造低碳经济的沃土,“减碳有收益”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武汉拥有了更多绿色生态发展的机遇。

    站在全球经济格局与社会形态被绿色发展重塑的风口上,武汉加速绿色经济布局。2021年和2022年,武汉市先后发布《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和《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2024年出台《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一系列新的政策出台,为武汉市绿色发展明确了目标、阐述了路径。

    绿色生态发展前期成果已经初显,绿色变革引领产业升级势头强劲。2024年11月,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多个部门,携手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发起武汉“低碳先锋”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一批企业积极报名参加,展示自身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态、居民生活等领域作出的绿色实践。

    源头减碳,一场能源革命正在进行。减排污——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小型化超临界安全清洁煤气发电项目,可将冶金富余煤气发电效率提升至45%,有力推动了冶金行业节能降碳;开发新能源——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岩穴里储氢,是氢能产业成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和安全供应的“压舱石”;使用光伏等清洁能源——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黄家湖污水处理厂三期生物池等建筑空间上架设5.1万平方米光伏系统,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绿色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产业升级,绿色产业在这里扎根。中碳登大厦——“一栋楼上下楼就是碳产业链的上下游”,以此为龙头,武汉已聚集超过300家涉碳企业和机构,碳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新质生产——以蒙牛低温武汉工厂为代表的绿色发展企业,厂区变“湿地景观”,吸引野生动物栖息,构建起“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生产体系;能源改造和托管——百年老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能耗不升反降,武汉市中山路集中办公区成为全省首个“碳中和”机关。

    绿色生活,正在渗透到每个人的身边。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7700余台营运车辆全部利用绿色能源,其中新能源车占比高达85%,让市民每次出行都更绿色;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以能源改造为切口,对东西湖区东风社区进行全面生态改造,让村民用上清洁电、吃上旅游饭,并且模式可复制和推广;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记录了武汉市160万人次共827万次减排行为,让这些行为被量化、可变现。市民的绿色生活让“汉马”这一赛事变成了“碳中和”马拉松,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日常节能简约生活中。

    在长江经济带的壮阔蓝图中,武汉用绿色高质量发展这条金线贯穿城市发展肌理,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的历史节点回望,武汉的实践已不止于一城一地的探索。它用能源革命的“武汉方案”、产业升级的“武汉路径”、民生改善的“武汉样本”擦亮这座城市的绿色底色,探索绿色发展的新高地,为中国乃至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本。

    (文/潘璐)

    统筹/金涛 王亚欣 出品/长江日报城建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