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步入快车道

一批医疗技术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硬核实力标注卫健事业新高度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武汉首发112项核心医疗技术成果,并为项目首席专家颁发荣誉证书。

    新入职医师代表在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医生、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的领誓下,以铿锵誓言许下对医学事业的终身承诺。

    武汉市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暨首批核心医疗技术发布活动现场。

    8月18日,武汉市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暨首批核心医疗技术发布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举行。活动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为主题,会聚众多医疗领域专家及一线医务工作者,共同致敬医师群体。

    从世界首创的“陈氏胰肠吻合”术到心脏不停跳心肌旋切技术;从全球唯一用于HPV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到一次次突破心衰禁区的“中国心”,破解医学难题……现场发布的112项首批核心医疗技术成果中,多项原创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正步入快车道。

    ■ 临床痛点是医生创新的起点

    每每走到病房,触碰到心衰患者的眼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的心中,会有一种隐痛。

    在我国心衰患者中,有一部分会转为终末期,心脏移植是公认的最后希望。面临供体紧缺,国外人工心脏虽可替代,但核心技术却受制于欧美,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国人难负担,且尺寸偏大不适合中国患者。在医院鼓励下,董念国下定决心研制“中国心”。

    5年时间,夜以继日,终于单个泵头重量仅90克、只有核桃大小的超轻量人工心诞生了。这颗解决中国患者生命难题的“心”,稳定性和长时续航优势明显,血液相容性优越。

    正是因为敏锐捕捉到患者的健康需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教授程帆带领团队历时十年,研发出植入式前列腺悬吊系统优诺维。采用这套系统,不再需要切割前列腺组织,手术时间由传统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15分钟内甚至更短时间,即做即走,且操作简单,花费更少,既能解除因尿道梗阻而导致的排尿困难,又不影响性功能。

    目前,这套悬吊系统正在全国14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预计明年可上市。届时,有望节约医疗资金约15亿元。

    “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一小步,我们在创新的路上就迈出了一大步。”武汉市中心医院叶平深有感触,我国房颤患者人数已接近2000万,早期阵发性房颤患者通过介入消融手术能恢复正常心跳,但是对于晚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却存在挑战。因为每个人的发病原因、心脏大小结构、电路紊乱程度都不一样。于是,他带领团队,利用现有设备,结合心脏结构描绘出心脏内的“电路分布地图”,以“数智化”技术改变传统术式,将房颤消融带入“毫米级精准消融新时代”,让晚期房颤患者也能通过消融拥有正常心跳。

    ■ 从生活中捕捉创新灵感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陈孝平首创的“陈氏胰肠吻合”术,如今已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普及,并将胰瘘的发生率从50%降到2%。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项站在世界C位的原创术式,灵感竟然是从生活中来的。

    治疗胰腺癌的手术需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胰肠吻合的质量。而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最严重,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8%~50%,由此引起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20%。

    如何才能解决胰瘘的问题呢?1995年,还是青年医生的陈孝平在实验室仔细思考时,突然想到农村老家修房时木匠的“打桩”——先把木桩深深楔进土里,再在上头搭梁,房子就牢靠了。

    可以用“打桩”的方式来给胰肠进行吻合!把胰腺当作“地基”,缝针像“桩子”,从胰腺前层贯穿到后层,再反向缝穿肠壁。前后缝穿之后,胰腺就像一根木桩一样牢牢地固定进了肠腔,这样吻合的质量就非常牢靠,不会滑脱。

    这一术式为世界首创,解决了肝胆胰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在国际医学界获得了很高赞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魏翔也有从生活中捕捉创新灵感的经历。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点,传统手术需要把胸骨锯开20厘米左右,手术视野窄,切多切少全凭医生的主观经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难道就没有一种微创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2018年的一个傍晚,在江边散步的魏翔看到一名水果摊贩将刀具刺入菠萝的核心,抽拉出果芯时,突然灵感闪现:能不能像“菠萝刀”这样精准“掏空”病变的心肌呢?

    历时四年,魏翔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一套心肌旋切系统。手术时,“旋切刀”通过心尖进入指定部位,在超声精准定位下打开“旋切刀”操作:推出穿刺针固定心肌组织,接着推进管状刀片切除心肌组织,之后将其从心脏中带出来。整个手术不开胸、心脏不停跳、零输血,原本四五个小时的手术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病人术后恢复时间缩短。

    这一“中国方案”颠覆了沿用60年的肥厚型心肌病手术国际标准,吸引了美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同行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学习。

    ■ 畅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渠道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的项目“仿生多器官芯片”拇指般大小,可替代真人进行药物和化妆品测试;武汉市第四医院夏平教授在椎间孔镜手术中,创新性地使用隧道技术从椎板间进入,解决了大通道无法过顶减压的难题……当临床痛点在实验室找到出口,如何将成果尽快应用到临床,是创新者最关心的问题。

    武汉市汉口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中风、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等患者无法吞咽的难题,目前,已有60例患者在这项技术中受益,其中75%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了较好恢复。项目负责人胡淑芳说,5年前,当研究团队决定开展这一项目后,便感到有一双无形而又充满力量的手,推着团队前行。医院成立专班协同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成立新型研发平台,畅通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各种渠道。

    112项科技创新成果的突破,既是医者们的上下求索,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势而为。不少医生认为,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前瞻布局,到湖北省、武汉市对重大科技攻关的支持,再到国家药监局对创新医疗器械的优先审批通道——政策、资金、平台的协同,正在加速临床原创技术突破种种障碍,快速完成从概念萌芽到临床应用的跨越。

    “技术只有应用到临床才算真正落地。”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入选的武汉市核心医疗技术,市卫健委等部门将从平台建设、医保政策、职称晋升、经费投入、宣传推广等方面出台支持措施,助力武汉加快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