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稳住工业基本盘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武汉工业引擎韧而弥新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岚图汽车焊接车间,焊花四溅。

    亿咖通新一代芯片。

    华中数控生产产线。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战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工业经济承压回升、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工业引擎势久力沉、韧而弥坚。 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是武汉市奋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重大战略举措。

    ————————

    荆楚夏韵里,武汉工业战场正燃动着滚烫的奋进激情。车间里的机械臂精准起舞,工地上的吊塔昼夜不停,联合实验室的仪器闪烁微光——这是全市工业战线锚定目标、加速奔跑的生动剪影。

    从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提前投产的“加速度”,到武芯三期项目建设的“攻坚战”;从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3个逆势增长的“成绩单”,到工业用电、销售开票收入节节攀升的“晴雨表”,武汉工业人正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劲,拿出“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以实干实绩筑牢制造强市根基。

    湖北建支点,武汉责无旁贷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武汉正以龙头之力全力推动支点建设走深走实。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着力落实在支点建设中做龙头的决策部署,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闯关,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经信力量。

    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工业技改拉动产业投资的势头也逐步显现。新饭碗端得硬,老饭碗端得稳。市经信局一方面深入打好汽车、钢铁、化工转型“三大战役”;另一方面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转型中提速、赶超、质变。

    ■ 引擎转动有力

    ◎ 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工业底盘稳如磐石,发展势能澎湃如潮

    8月盛夏,武汉的工业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东湖高新区,先导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冲刺年底投产,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提前两个月投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这些体量大、结构优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正是武汉落实这一要求的生动注脚。

    今年上半年,武汉工业“硬度”十足,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3个增长,12个重点行业中11个增长(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工业用电、销售开票收入等关键指标均较一季度显著提升。

    市经信局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1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一项一表”台账式跟踪服务,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延绵不绝,武芯三期、楚兴二期、长飞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武汉正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以项目建设筑牢工业经济基本盘。

    这只是市经信局精心组织工业经济运行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市经信局紧盯11个重点区、12个重点行业和50户重点企业,一季度狠抓消费、出口驱动产能释放,二季度深化AI赋能、加快两化融合,加强生产组织协调。

    ◎ 多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领域千帆竞发,新动能破浪前行

    “武汉是企业布局内河船舶市场的首选城市!”就在二季度,宁波、芜湖等企业纷纷与武汉签约落户绿色智能船舶项目,武汉竞逐万亿级规模内河船舶市场。

    上半年,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绿色船舶、工业母机等产业规模均保持10%以上增速。

    今年以来,武汉市经信局抓好工业发展谋篇布局,围绕新型工业化,争取进入国家战略布局;同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基于武汉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等考虑,积极推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高地、国家工业软件创新集聚区等。

    不断增强竞争力,唯有让新动能持续茁壮成长。为此,武汉市经信局推进新兴产业提升能级水平,开发应用集成电路、光通信重点产品,狠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价值链;同时,推进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制定人形机器人发展3年行动方案,推进汉产机器人应用量产,加快推进脑机接口等产业化进程,推进量子科技形成集聚效应,一系列动作旨在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

    ◎ 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

    全球首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发布,AI在工业母机领域实现系统性创新应用;ITU国际标准一经推出,为天地一体化通信奠定规则;聚酰亚胺取向液技术国外垄断被一举打破,又一道无形的垄断高墙被凿穿……

    这些突破,均来自武汉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武汉市主要领导在调研科创中心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市经信局以此为指引,“项目化、清单化”推进首批10家实验室年度任务,持续攻关80余个产业化项目,并正在谋划组建第二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依托“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有组织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市经信局持续夯实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已形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全省10家),12家省级培育(全省19家)的“2+7+12”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同时,积极打造高能级中试平台。面向前沿材料、创新药、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布局建强制造业中试平台,加快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目前,武汉入选国家首批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名单数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从光通信芯片到工业母机核心部件,实验室成果正加速转化为“武汉智造”的竞争力。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打造国内一流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九州通与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联合研究室,年轻企业武汉华威科的电子皮肤应用于1000台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领先——无论是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还是充满朝气的年轻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搅动着武汉发展全局。

    市经信局打破部门壁垒组建市人工智能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出台人工智能10条,积极争创国家AI+行业应用中试基地,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数据印证突破: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创新发展“5G+工业互联网”,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总数达36家;推动800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诊断,500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工信部中期考核评估中位列全国前三;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

    市主要领导要求“加快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丰富场景”。市经信局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不仅建立大模型培育库,并加强应用场景开放和对接,而且让人形机器人等正在智能制造等场景中大展身手。

    ◎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民营经济枝繁叶茂,根系深扎沃土

    民营经济上半年成绩单已出炉:上半年,民营企业新增18.2万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民营经济纳税总额占全市纳税总额比重46.54%、相较一季度稳步提升。

    市委、市政府多次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可以看到,“根”已然扎下,正铺天盖地、繁茂生长。

    市经信局持续优化服务体系环境,出台民营经济20条,形成“纲举目张”“1+5+N”政策体系。高规格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并创新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一月一链”、早餐汇等特色活动,通过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更具前瞻性的是“种苗工程”——为孵化壮大民营“根企业”,市经信局探索实施“种苗工程”,聚焦7个新赛道新领域,分层分类、动态建立起500余家企业的“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库,培育根植于武汉、锐意创新的初创企业;拟定“幼苗层”企业服务方案,护航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据介绍,未来还要长效对接武汉基金、江城基金等政府投融资平台,持续让“根企业”不愁营养、富集活水。

    ■ 前路奋进有势

    围绕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市经信局坚定信心乘势再上,锚定目标加速追赶,奋战三季度、决胜四季度,前路奋进有势。

    精准攻坚,紧盯增长点。市经信局将做好全市工业运行“赛马”综合评价,完善下半年稳增长路径,紧盯增长点出力,力争加快追赶进度、加大增量贡献。

    转型闯关,抓行业稳产。市经信局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整车产量爬坡;服务武钢硅钢项目投产达产、中韩石化强链补链,推动消费行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布局,另一方面强化向好行业企业稳产,强化增量支撑。

    紧盯项目,为发展蓄力。市经信局将狠抓重大项目发力、狠抓项目入库纳统、狠抓项目投产达效、狠抓工业技术改造,力争全年工业投资持续增长。

    聚焦产业,谋发展创新。市经信局将打造产业标杆。围绕相关重点产业加快补齐全产业链条,并加快平台建设。制定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方案,同时,培育产业名园。

    培育企业,强市场活力。市经信局将深化实施“种苗工程”,激发涌现更多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优化融资服务,优化培育生态。

    强化服务,聚增长合力。市经信局将优化政策供给,谋划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放大政策效应,提升稳增长动力;持续推进全年百场供需对接、“一月一链”等特色活动,推动企业拓市场、强创新。

    ■ 步伐稳中有进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高于规上工业10.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63.5%;

    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2.8%,高于全国24.6个百分点、全省9.6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工业投资增速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占全市投资比重达25.7%、为近6年同期最高水平;

    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国首位;

    制造业涵盖的31个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67.7%。

    ——产业转型向新向强

    在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化工、电子信息、钢铁、电气制造4个行业增速保持两位数;

    汽车、石油加工、建材3个行业增速较一季度回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

    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7%,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圆片等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84.3%、77.3%、98.9%。

    ——中小企业扩量提质

    中小企业净增13.5万户、总量118.9万户、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86家、规上工业企业95家,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

    建立独角兽企业库,企业达57家,入围2025全球独角兽榜9家。

    建立“未来之鹰”培育库,企业达104家。

    (注:以上数字全部为202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