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商务局抢抓机遇

四大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市民游客在武商梦时代边走边逛。

    顺丰无人机从武商MALL起飞。

    肖僖 摄

    市民在升级改造后的中百超市内买菜。

    肖僖 摄

    猛士科技工厂在园区内打造越野赛道供市民体验。

    武汉肩负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重任,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勇担使命,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高地蓄力。坚持内外开放并重,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提升开放枢纽功能,武汉正以试点突破激活自身动能,为开放发展探路前行。

    ————————

    近年来,武汉在商贸流通、零售创新、便民服务、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勇闯新路,接连入选国家级试点。

    以试点建设为抓手,武汉将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把创新活力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些国家级试点的落地生根,不仅是对武汉改革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更成为这座城市提升功能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让市民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与幸福的质感。

    ■ 建枢纽 畅通商贸物流“动脉”和“毛细血管”

    商贸物流是畅通经济循环、保障市场供给、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大动脉”。

    2024年11月,一架顺丰丰翼方舟40无人机携带“武商金”,从武商MALL飞向江对岸的武商梦时代。整条航线行程约20公里,耗时约15分钟。

    低空即时零售是无人机快递在商业应用的新兴领域之一。获批武汉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顺丰计划投资2000万元,加强低空经济、智能化科技投入和末端网点布设,大力推动商贸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2025年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显示,武汉入选国家陆港、港口、空港、生产服务、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去年7月,武汉入选全国首批20个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成为现代商贸流通重要节点之一。目前,我市已建立“36+29”滚动项目库,入库项目申报投资总额达47.11亿元,已对投入进度超30%的24个试点项目拨付奖励资金10123.55万元。

    试点工作启动后,武汉迅速行动,加快推进物流枢纽项目建设:在汉阳区,武汉银合温控产业综合体储存着从-25℃至10℃各类温控食品,为1400万武汉市民日常生活提供坚实的供应保障;在东西湖区,武汉鲜丰水果正在东吴大道新建水果加工智能制造基地,为100多个品种水果提供从-18℃到15℃的冷藏、分拣、加工、配送、催熟及鲜切加工等服务;在蔡甸区,新边界果业计划投资1亿元,汇聚来自新疆的优质坚果,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坚果集散基地。

    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武汉将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优化流通网络布局,提升商贸流通效率,力争成为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标杆城市,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流通发展贡献武汉力量。”

    ■ 搭场景 引领消费体验持续升级

    零售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载体,在繁荣市场、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6月5日,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武汉等38个城市确定入选首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

    7月29日,武商集团旗下WS江豚会员店正式开业。该店采用差异化商品策略,自有品牌及直采商品与传统卖场品种差异超80%,引入日本陶瓷、智利红酒等全球精选商品,并打造“江豚优选”自有品牌,覆盖新疆棉制品、网红零食及国货尖货。生鲜区采用基地直采模式,有机及地标产品占比达20%,牛肉冷链全流程溯源。

    除了武商集团,武汉其他商贸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创新尝试。武汉SKP聚焦文旅体商融合,以首店经济为核心进行业态创新,累计引入400余个首进武汉品牌,举办樱花季、武汉马拉松能量补给站、文化艺术展等活动超90场,持续激活市场增量;京东MALL在汉第二家门店光谷广场店正式开业,覆盖200多个一线品牌和超20万种商品,汇聚电视、冰洗、厨电,以及电竞娱乐、DIY装机、咖啡烘焙、家居家装等专区,在科技数码、家居生活等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2025年上半年,武汉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9.97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全国消费十强城市中位列第一。

    接下来,武汉将加快推动零售业创新升级,进一步细化试点项目,分类指导企业,支持其创新转型,优化消费空间布局,打造高品质城市商业名片。通过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带动全市零售业的整体升级,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消费服务。

    ■ 融功能 全市建成便民生活圈66个

    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方便了生活,更凝聚了邻里情谊,是激活社区活力、增强居民归属感的幸福半径。

    2024年以来,武汉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全域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位于汉阳区郭茨口生活圈的知音西苑社区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小区,与众多老旧小区一样,存在设施老旧、空间狭小、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其中,居民反映最突出的就是出行难、停车难。

    在市、区商务等部门的指导下,街道和社区积极行动起来。经过多方努力,玫瑰里商业综合体正式建成并营业,由停车中心和邻里中心两部分构成。停车中心为智能机器人停车库,可实现手机自助取车。邻里中心目前已经引入了艺培、托育、餐饮、城市书屋、便利店等业态,商户入住率超过60%,顶楼也被利用起来,供居民开展各类活动。

    《武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活圈品牌连锁店占商业网点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武汉大力支持中百集团打造“中百·邻里汇”一站式社区购物中心,已开业的江汉区唐家墩路“邻里汇”集超市、餐厅、美容美发等功能,居民在这里可以轻松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今年上半年,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又新增250家,这些便利店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中,已培育6家省级示范市场,不少农贸市场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产品溯源,让居民买得更放心。

    截至目前,全市便民生活圈总数已达到66个,覆盖商业网点1.4万余个,品牌连锁化率超过30%,居民满意度超90%。2025年新启动的59个生活圈建设,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 强平台 多项“两业融合”成果入选全国最佳

    武汉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自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任务高效推进,试点任务全面开展,10项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9项优秀经验入选试点发展报告。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6.1%,规模稳步提升。

    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武汉服务业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位于武汉市经开区的猛士科技工厂是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过去两年,企业把这里打造成集生产、办公、体验为一体的先进智造园区:市民能透过工厂玻璃幕墙,清楚观察智能汽车制造过程,也能在旁边的专业越野赛道上驾驶汽车爬坡、深度涉水。如今,整座工厂已成为热门打卡景点。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区,截至2024年,武汉经开区已拥有9个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园区),是“两业融合”发展新典范。

    在文化领域,武汉的服务业开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全市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同比分别增长90%和49%。

    去年10月,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亮相琴台大剧院,吸引了不少喜欢音乐剧的年轻人。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武汉将继续加大文化领域的开放力度,举办更多高水平的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武汉的文化走向世界。

    数读>>>

    ◎ 同比增长7.3%

    2025年上半年武汉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全国消费十强城市中位列第一

    ◎ 10个全国最佳案例

    自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武汉10项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9项优秀经验入选试点发展报告

    ◎ 21项举措

    武汉市印发《2025年武汉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围绕提升通关效率、深化监管改革等6大领域推出21项具体举措

    ◎ 增长22.3%

    2025年上半年武汉外贸进出口额达2142.7亿元,逆势增长22.3%,增速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2位

    ◎ 62家“即买即退”

    7月1日起,离境退税政策“即买即退”在湖北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全市离境退税商店达62家

    ◎ 66个“便民生活圈”

    截至目前,武汉便民生活圈总数达到66个,覆盖商业网点1.4万余个,居民满意度超90%

    ◎ 增长90%

    2024年,武汉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同比分别增长90%和49%,彰显了武汉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开放与活力

    ◎ 新增250家

    今年上半年,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新增近250家

    策划:武汉市商务局

    撰文:雷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