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吉红
长江日报:华中数控从追赶者成长为国产数控系统领军者,关键靠什么?
陈吉红:核心是把技术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世纪90年代,国产机床几乎全装“外国大脑”,国外系统不仅售价高昂,还对我国高端领域设限。我们咬牙走自主创新路,从“华中1型”到“华中8型”,用30多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秘诀就是“三股劲”——不服输的闯劲,拒绝技术依赖,从零构建自主技术体系;钉钉子的韧劲,近十年研发投入占比始终超15%,哪怕行业低谷也不缩减;接地气的实劲,扎根武汉制造业沃土,把研发推向市场一线,让技术跟着需求跑。现在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突破30%,正是这种坚持结出的果实。
长江日报:守住国产数控系统的领先地位更难。勇当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未来技术突破方向在哪?
陈吉红:数控系统正迈向“智能+互联”新阶段,我们早已瞄准未来布局。面对智能制造需求,锚定科技强国,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三大方向:一是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将加工精度从微米级推向纳米级;二是智能数控系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控技术深度融合,具备自我感知、自主学习和深度交互能力;三是开源数控生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比如我们研发的“数字孪生加工系统”,能在虚拟空间预演加工全过程,将复杂零件合格率提升30%,这就是把握智能制造机遇的关键。
长江日报:从高校教授到企业掌舵人,30余年深耕数控领域,动力是什么?
陈吉红:武汉给了我最适配的创新土壤。在华中科技大学打下控制理论基础,又在企业一线见证中国制造业崛起,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经历,让我深知核心技术自主的重要性。看着自己研发的系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装进大国重器的机床里,这种成就感就是最强动力。更让我振奋的是,联合实验室里年轻工程师接过接力棒,三代科研人劲往一处使,这种技术传承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长江日报:联合实验室采用“产学研协同”模式运行,这种模式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吉红:这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实验室由华中数控牵头,联合武汉高校、机床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开发-产业化”的闭环。比如发现伺服电机是行业“卡点”,我们就发挥高校在控制算法上的优势和企业在工程化上的经验,联合攻关。实验室先突破核心技术,成员单位再接力形成产品,推进量产,这种分工协作让技术从论文快速变现为产品,如我们仅用两年就攻克五轴联动控制技术。
长江日报:对联合实验室的未来有何期许?
陈吉红:它承载着双重使命:对内是技术攻坚的“尖刀连”,聚焦数控系统“卡脖子”难题;对外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联合上下游构建自主可控生态。目前我们正推进智能数控系统与工业软件深度融合,计划三年内实现高端领域国产化率超60%。希望把实验室建成数控技术的核心策源地,让更多“武汉造”机床大脑装上中国芯,支撑武汉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战场。
撰文:陈洁 武科宣 张玲 周丹
摄影:陈亮